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用心办学让银龄生活有“知”有味
时间 :   2025-03-31 17:4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何鑫鑫 一审:宁基   二审:陈雄   三审:周满荣

老年大学作为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为银龄群体赋能增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使命。要始终把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广大老年学员满意作为办好老年大学的根本标准,以“初心”铸魂、以“匠心”提质、以“民心”为本,以高质量老年教育工作让银龄生活有“知”有味。


砥砺“初心”,让思政教育在校园“活”起来。老年大学是加强老年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始终坚持老年大学姓“党”属性,充分发挥阵地资源优势。一方面,创新教学形式。通过情景剧展演、微电影创作等生动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老年学员喜闻乐见的教学案例,打破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比如,可以组织“红色记忆”情景剧大赛,让学员自编自演革命故事,让学员真正参与进来。借助三句半、歌曲等文艺节目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巧妙编排其中,开展主题文艺汇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党的理论扎根在每一位老年学员心中,持续擦亮老年大学思政教育底色。另一方面,开展多元教学活动。引入案例教学,精心筛选贴合老年群体生活、富有时代特征的案例,让党的理论从抽象走向具象。同时,充分发挥老干部、老党员的示范引领,让他们用亲身经历讲述时代变迁,这样的思政教育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情感温度,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坚守“匠心”,让优质课程在校园“热”起来。老年教育必须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紧跟时代发展,以“匠心”精神打造精品课程,满足老年学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积极探索“课程+科技”“课程+艺术”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开设智能手机应用、短视频拍摄等热门课程,帮助老年学员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社会,提升生活品质。要注重实践研学,采用“游学养”模式,将课堂延伸到博物馆、文化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让老年学员在游中学、在学中养,实现知识与体验的双重提升。同时,要时刻谨记老年教育课程的设置不仅是为学员们打造“知识圈”,更是打造“情感圈”,老年教育工作者应始终秉持匠心精神,以真诚关怀和耐心指导,让老年学员在学习中感受到温暖与尊重,收获知识和快乐,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


怀有“民心”,让桑榆力量在社会“亮”起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银发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他们不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智慧,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老年大学应切实发挥“价值转换器”的作用,积极搭建平台,以“党建引领、志愿先行”为指导思想,创新服务模式,组建“银龄志愿服务队”,广泛吸纳政治素质过硬、服务意识强烈的老年学员,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老年学员积极参与社区议事、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建立"时间银行"等激励机制,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服务社会;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支持有专长的老年人传承技艺、贡献智慧。让老年人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价值,在奉献他人中收获快乐,真正将"银龄智慧"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山东省汶上县委组织部:何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