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组团式”帮扶概念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中深得人心,通过整合资源、强弱结对、集中力量,更有利于因地制宜提升帮扶成效。众人拾柴火焰高,但“组团式”帮扶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凝聚力不强、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需转变观念,构建协同联动机制,真正让“组团”变“抱团”,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组团不是“凑人头”,要挑选精兵强将。组团帮扶不是人海战术,关键在于能否将真正有兴农之心、助农之才的干部选出来,实现人才供给与乡村需求的精准适配。若将帮扶简单等同于“干部下乡打卡”,既浪费资源,更贻误发展机遇。破解此局,需强化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双过硬”标准,优化选派工作机制,让“人”真正转化为振兴的“最大增量”。按照先定村、再定人的原则,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与群众交流等方式,全面掌握各村实际情况,明确每个村的具体需求和发展短板。组织部门要统筹各级人员力量,严把人选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充分考虑年龄、专业、经历等因素,确保“人岗相适”“人村相宜”,最大程度发挥选派力量的工作效能。唯有以事择人、因需组队,才能让精兵强将真正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杠杆支点”。
组团不是“看热闹”,要切实发挥作用。组团帮扶不是走马观花,要组织每个工作队、每名队员都充分参与进来、各尽其职。衡量帮扶成效,关键要看“村民钱包鼓了几成”“返乡青年多了几位”“村容村貌发生了多大变化”。驻村工作开展前,应当组织第一书记参与专题培训,系统规划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课程,帮助他们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第一书记要主动研究当地资源优势,根据实际情况申请产业项目,统筹使用帮扶资金,帮助派驻村发展特色产业。要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组织第一书记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互相学习借鉴,提升工作能力。组织部门应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第一书记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力量,为派驻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对第一书记的管理要放权赋能,允许干部在产业帮扶中“摸着石头过河”,建立容错机制,激发第一书记干事创业内生动力,更好建功立业、强村富民。
组团不是“大杂烩”,要集中火力攻坚。面面俱到“撒胡椒面”式的帮扶,看似村村冒烟,实则难成燎原之势。同一地区不同村庄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可能存在较大差距,若自顾自地“单打独斗”,难以解决产业同质化、资金分散化、土地碎片化等问题。要以村为单位推动要素整合、项目共建、产业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片区,积极推动跨村联营,打破村庄之间的地域壁垒。结合第一书记派出单位、专业能力和擅长领域,坚持富民导向,集中连片发展乡村产业,充分考虑片区自然条件、人文资源等特点,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选定1-2个特色产业作为重点突破方向,统筹各类专业资源,精准开展涉农招商,对接引入龙头企业,强化资金、服务等要素保障,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综合效益。要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片区各村所投入的土地、资金等要素占比,科学制定分红方案,严格规范财务管理,确保项目长期稳定运营。(山东省济宁市中共汶上县委组织部:崔焕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