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基层发展,特别提到要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的问题。年轻干部奔赴基层,本是怀揣壮志欲绘基层新景,可部分人由于“吃不透政策、拿不准情况、用不好方法”,却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要想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扎根生长、施展拳脚,年轻干部需主动求变,做到“三近”,解锁成长密码。
政策落实“近基层”,打破机械执行“壁垒”。年轻干部在基层“水土不服”,政策执行与基层实际“水土不融”是主因。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人把政策文本奉为圭臬,机械照搬,执行时断章取义、移花接木,让好政策沦为“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比如在推进基层电商发展政策时,若不考量当地产业基础、物流条件,盲目跟风建设电商站点,最终只能惨淡收场,不仅浪费了资源,还让群众对政策失去信心。年轻干部要打破这一“壁垒”,把文件里“原则上”的抽象要求,转化为符合基层实际的具体行动,就要摒弃形式主义,通过原文精读领悟政策核心、对比研读把握政策变化、案例解读汲取各地经验,搭建起政策与实践的桥梁,让政策的“源头活水”滋润基层“广袤田野”。
政策导向“近民盼”,倾听基层群众“心声”。基层治理应以群众为中心,可一些年轻干部却用“会议记录本”代替“民情日记本”,以“数据报表”忽视“家长里短”,使政策在形式主义中“变味”,无法真正满足群众的需求。群众的急难愁盼不会自动转化为政策行动指南,年轻干部只有主动俯下身子,倾听群众的声音,才能把那些零散的民生诉求转化为有效的治理方案。比如,群众抱怨垃圾随意丢弃,这背后反映的是环境卫生管理的缺失;老人叹息晚上漆黑一片,这其实是在提醒公共照明设施不足的问题。年轻干部要脚底沾泥、心中有情,从群众的“吐槽”中听出“期盼”,从“牢骚”里提炼“线索”,将政策对民生的承诺,化作百姓身边的幸福实景,变成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
实践创新“近实情”,定制精准破题“钥匙”。基层工作的方法不只来自从书本和文件,若把实践创新简化为“依样画葫芦”,用千篇一律的“模板套路”应对,再科学的政策设计也会在教条主义的束缚下失去活力。基层情况复杂多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难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精准适配,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些地方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强行推行不切实际的整治方案,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引起了群众的反感。年轻干部在开展工作时,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属于自己的“金刚钻”,在遵循政策的同时,立足基层实际创新方法,既答好政策“规定题”,又攻克实践“加分题”,赢得群众“满意分”。(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委组织部:魏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