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员干部成长的沃土,也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初到基层,却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难以快速适应基层环境、融入基层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需从思想、能力、作风等多方面入手,帮助党员干部在基层扎根成长。
强化思想教育,筑牢为民初心。党员干部“水土不服”,根源在于思想根基不牢。要通过强化理论学习,帮助党员干部将“人民至上”的理念深植于心,扣好理想信念“第一粒扣子”,牢记党的宗旨、践行群众路线。同时,要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参观、优秀基层干部事迹分享会等活动,激发党员干部服务基层的使命感。
提升专业能力,练就过硬本领。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多个领域,党员干部容易出现本领恐慌。组织部门应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和党员干部自身短板,开设实用课程,如方言、民俗、基层矛盾调解等,进行“个性化”定制培训。同时,鼓励党员干部结合自身特长,将现代管理理念、数字化工具引入基层,推动乡村振兴。
深入实践锻炼,增强实干作风。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党员干部要主动融入基层生活,学会说土话、接地气,经常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要将改革攻坚一线作为“赛马场”,让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完善制度保障,激发内生动力。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要为党员干部构建成长型事业平台,将基层工作任务转化为“攻坚榜单”,赋予其充分的资源调配自主权,鼓励“揭榜挂帅”。同时,建立容错与激励机制,注重监督精准、撑腰鼓劲,树立实干实绩导向,打破基层干部成长“天花板”,让党员干部在基层有盼头、有干劲。
党员干部只有在思想上扎根人民厚土、能力上扎根发展沃土、实干上扎根服务热土,才能真正克服基层“水土不服”,在基层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从江县宰便镇人民政府: 陆庭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