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田垄间,在社区治理的街巷里,在应急处突的风雨中,总有一群身影如青苗般倔强生长。他们以泥土为砚,以汗水为墨,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宣纸上写下新时代的青春注脚。基层干部的成长轨迹,恰似一株青苗的拔节:向下扎根时细嗅泥土芬芳,向上生长时追逐光的方向,当万千青苗连成碧浪,便是基层大地最美的春色。
一、根系深埋处,听得见大地的脉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层沃土中沉淀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流动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春潮。在乡村基层,一位位基层干部日日背着行囊走村入户,囊中装着的不只是政策文件,更装着留守儿童手折的千纸鹤、独居老人手写的用药清单。当他们用方言与乡亲们围炉夜话时,炉火映照的不仅是《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条文,更是古老土地与现代文明碰撞出的璀璨星火。深扎不是机械的物理运动,而是生命的化学反应。就像袁隆平院士在稻田里弯腰寻找雄性不育株,基层干部亦需以“俯身贴地”的姿态,让党的政策在群众心田生根发芽。
二、拔节生长时,看得见星空的高度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基层青苗的成长史,是一部与困境博弈、与平庸对抗的突围史。在云贵高原的悬崖村,90后大学生村官将无人机变成“新农具”,用数字技术破解“背着背篓上云端”的千年困局;在长三角某工业社区,85后党委书记以“诗歌党课”唤醒农民工党员的理想之光,让钢筋水泥间绽放出《共产党宣言》的诗意。播种生长不是直线攀升的独舞,而是螺旋上升的合奏。如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飞天舞者总要经历数十层颜料的叠加才能翩若惊鸿。浙江某社区“小巷总理”七年磨一剑,将垃圾分类工作谱写成“邻礼三字经”,用童谣唤醒环保意识,用积分兑换凝聚治理共识。当社区花园里孩子们吟唱着“果皮壳,归绿桶;废电池,红桶送”时,基层治理的宏大叙事已然化作春风化雨的永恒诗行。
三、连天碧浪起,望得见时代的远方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当单株青苗连成接天碧浪,便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基底。在雄安新区的智慧农田里,物联网传感器如根须般感知土地墒情,年轻农技员在云端调配水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园区,00后党员将党小组建在生产线,让“红色引擎”驱动智能制造的精密齿轮。这些新苗既传承着“禾下乘凉梦”的初心,更孕育着“数字中国”的基因。青苗终将成林,但永远保持拔节的姿态。就像塞罕坝林场的“绿色长城”,每一株幼苗都铭记着“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历史创伤,也昭示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未来图景。当“千万工程”在之江大地写下生态传奇,当“乡村振兴”在希望的田野上铺展画卷,基层青苗们正以“青春作笔,山河为卷”的豪情,续写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华章。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基层青苗的拔节声正与民族复兴的脚步声同频共振。这声音里,有南湖红船穿越时空的桨声,有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足音,更有无数平凡奋斗者心跳的合奏。且看万千青苗沐雨而立,待春风又绿神州时,必是莽莽苍苍接碧霄的盛世风华。(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尚堂镇人民政府:荣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