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精准施策为未成年人撑起夏季防溺水“守护伞
时间 :   2025-04-25 16:4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淳静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夏季是未成年人溺水事故的高发期,每年因溺水造成的意外伤害甚至死亡事件令人痛心。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牵动着每一个家庭和全社会的心。如何有效预防溺水事故,为未成年人构筑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成为夏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准施策,多方联动,才能为他们的生命安全撑起“守护伞”。  


一、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提升未成年人安全意识。预防溺水,教育先行。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应将防溺水教育纳入暑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主题班会、安全讲座、模拟演练等形式,向学生普及防溺水知识,让他们了解危险水域、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家长也应承担起安全教育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提醒孩子远离危险水域,不私自下水游泳,不在无成人监护的情况下接近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  


二、强化家庭监护责任,筑牢第一道防线。家庭是未成年人防溺水的第一责任主体。家长应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尤其是在暑假期间,避免让孩子独自外出游玩,更不可让孩子单独前往水域附近活动。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或父母工作繁忙的家庭,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可通过“结对帮扶”“邻里照看”等方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看护,防止因监护缺位导致溺水事故发生。同时,家长可鼓励孩子在正规游泳场馆学习游泳技能,在安全的环境中掌握基本的自救能力。  


三、完善水域安全管理,消除潜在风险隐患。许多溺水事故发生在无人看管、缺乏安全警示的野外水域。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危险水域的排查和管理,在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易发生溺水事故的区域设立警示标志,加装防护栏,并安排专人巡查。同时,鼓励社区、村镇在安全区域建设公益性游泳设施,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亲水环境。此外,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应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利用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巡查、智能监控等)提升监管效率,减少监管盲区。  


四、推动社会共治,形成防溺水合力。防溺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学校、家庭、社区、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等应加强协作,形成“多位一体”的防护网络。例如,社区可组织暑期防溺水宣传活动,邀请专业人士讲解急救知识;媒体应加大防溺水公益宣传,通过短视频、海报等形式普及安全常识;公益组织可开展“安全守护行动”,在重点水域设置志愿者巡逻岗,及时发现并劝阻未成年人危险玩水行为。  


五、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即使预防措施到位,意外仍可能发生。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溺水应急救援机制。各地应在重点水域配备救生圈、绳索等急救设备,并培训周边居民、志愿者掌握基本的溺水救援技能。医疗机构应开通溺水急救绿色通道,确保第一时间救治。同时,学校、社区可联合消防、红十字会等部门开展应急演练,让未成年人学习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呼救和自救,避免盲目施救导致更大悲剧。   


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夏季防溺水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通过教育、监护、管理、共治、应急等多方面措施,织密防溺水安全网。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精准施策,才能为未成年人撑起一把坚实的防溺水“守护伞”,让他们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夏天,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贵州省榕江县平永镇人民政府: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