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基层工作是检验干部能力的“试金石”,许多年轻干部带着书本知识奔赴岗位,却在复杂的现实问题前遭遇“水土不服”。理论的“书生气”需与实践的“泥土香”深度融合,才能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真本领。面对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若一味照搬教条,忽视村情民意,只会让政策“悬在空中”。唯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才能摸清基层的真实需求,将知识转化为推动发展的“金钥匙”。
贴近群众,锤炼服务为民的真功夫。基层干部的“泥土香”,本质是与群众共情共鸣的温度。群众不会只听干部的“漂亮话”,更看重干部的“实在事”。从帮村民解决土地纠纷,到协调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难题;从推广新技术助力农业增收,到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这些沾满“泥土味”的工作,才是赢得民心的关键。只有主动与群众“坐一条板凳”,用方言土语拉家常,用真心实意办实事,才能撕掉“书生标签”,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直面挑战,锻造攻坚克难的硬作风。基层是矛盾的集中地、问题的第一线,唯有在摸爬滚打中褪去“娇气”,才能练就“硬气”。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基层干部不能因“书生气”而畏缩不前,需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魄力主动破局。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任务中,更要摒弃“纸上谈兵”的惯性,以“钉钉子”精神啃下硬骨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厚植情怀,永葆扎根一线的赤子心。“泥土香”是基层干部的精神底色,更是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褪去“书生气”不是否定知识储备,而是让理论与实践同频共振;沾满“泥土香”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为民情怀的升华。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基层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淬炼成长,才能真正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剑河县南加镇人民政府: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