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榕江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上,一场名为"村超"的乡村足球联赛,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了地理的藩篱。每个周末涌入数以万计的游客、全网超500亿次的浏览量,这些数字背后不仅折射出民间体育的蓬勃生机,更昭示着民族文化保护正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萌发新芽。这场始于民间的足球狂欢,恰似一把打开民族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传承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榕江方案"。
一、文化基因的活性传承
在村超赛场上,苗族姑娘的百褶裙与侗族青年的蜡染服饰交织成流动的画卷,芦笙的悠扬旋律与足球解说员的激情呐喊此起彼伏。村民将传统银饰改制为奖杯,把侗族大歌编排成拉拉队战歌,这种看似随意的文化混搭,实则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当90多岁的老奶奶手持竹编簸箕为球员助威,当非遗传承人将藤编技艺融入球场装饰,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变成了可触摸、可参与、可创造的生活实践。
这种文化传承的"活性"特质,在村超的每个细节中流淌。村民们自发组建的108支参赛队伍,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村寨文化符号。中场休息时的民族歌舞展演,看似即兴的表演实则经过精心编排,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这种在生活场景中自然生长的文化传承,远比程式化的保护措施更具生命力。
二、文化主体的自觉觉醒
村超最动人的场景,莫过于上万名村民自发组成的"啦啦队"。他们不是文化展演的旁观者,而是真正的文化主人。口寨社区最大的“股东”90多岁的杨奶奶带着亲手缝制的苗绣围巾在场边呐喊,年轻小伙将侗族武术动作编入庆祝仪式,这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表达,展现出文化主体意识的全面觉醒。当村民们意识到自身文化不再是需要拯救的"遗产",而是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本"时,保护就变成了自觉的行动。
这种文化自觉在赛事运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村民议事会主导赛事策划,德高望重的寨老们负责文化展示的审核,年轻人通过短视频进行文化传播。多代人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构建起立体化的文化保护网络。数据显示,村超举办以来,榕江县新增非遗工坊20余个,青少年学习传统技艺的意愿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种内生动力正是文化保护最可持续的保障。
三、文化生态的系统重构
村超现象的本质,是构建了一个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生态系统。5G直播技术让侗族大歌唱响云端,电商平台使苗银制品、民族服饰走向世界,现代传播手段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创造出"指尖经济"新形态。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是为其注入时代活力。当足球场变成文化展演厅、直播间成为非遗工坊,物理空间的重构带来了文化生态的质变。
这种系统重构产生了惊人的乘数效应。据统计,村超举办期间当地旅游收入增长300%,带动周边村寨发展民宿100余家。但比经济数据更重要的是文化价值的重塑: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返乡率大大提高,多个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找到传承人,这些变化预示着民族文化保护正在形成良性循环。
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坐标上回望,村超现象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于:民族文化保护不是悲情的守护,而是自信的绽放。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融合,当文化主体真正成为保护行动的主人,那些曾经被认为需要"抢救"的文化基因,就会在时代的土壤中自然生长。这或许就是村超给予当代中国最珍贵的文化馈赠——在奔腾向前的时代浪潮中,找到让传统文化永葆生机的密码。(古州镇人民政府:潘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