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让“鼓楼议事”成善治“金钥匙”
时间 :   2025-04-23 19:3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勇涛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基层治理的生命力在于倾听民意、汇聚民智,“鼓楼议事”不是挂在墙上的“展示牌”,而是架起党群同心、共治共享的“彩虹桥”。基层治理的本质,是对人的服务与管理,唯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鼓楼议事”平台作用,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决策者,才能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让民生实事落地有声。


群众发声,议事聚焦真问题。基层治理的根基在群众,基层问题的答案也藏在群众之中。村寨角落的抱怨声,胜过千篇一律的工作总结;街头巷尾的热切讨论,比报表数据更能反映真实诉求。当前,部分基层议事存在“走过场”现象,议题预设框架、流程流于形式,把群众的迫切需求抛诸脑后,议事成了“自弹自唱”。这种脱离实际的议事模式,本质上是对群众主体地位的忽视,更是对基层治理规律的背离。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参与的“大合唱”。只有走进各村各寨、深入鼓楼院落,开展“零距离”沟通,倾听群众“吐槽”,收集百姓“急难愁盼”,才能让“鼓楼议事”的议题紧扣民生痛点。通过“随机走访+定期收集”的方式,建立常态化民意收集机制,将群众诉求转化为议事议题,确保议事有方向、有温度。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改进,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体现了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的转变。


群众议事,共商共议解难题。群众是基层治理的直接参与者,更是智慧的源泉。群众的智慧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锦囊妙计”。然而,一些地方的议事活动,干部主导色彩过重,群众参与度不高,议事效果大打折扣。这种“干部讲、群众听”的单向模式,限制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多元智慧的汇聚。“鼓楼议事”应搭建开放平等的协商平台,打破身份界限,让村民代表、村干部、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围坐一堂,围绕议题各抒己见。采用“头脑风暴”“现场辩论”等方式,碰撞思维火花,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实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种平等协商的议事模式,既尊重了群众的话语权,又发挥了专业部门的优势,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同时,通过议事过程,还能增进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实现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群众监督,跟踪问效保落实。群众监督是推动议事成果落地的“助推器”,也是检验治理成效的“试金石”。若议事成果停留在纸面,承诺事项无人跟进,“鼓楼议事”就会失去公信力。基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要建立“议事-落实-反馈”闭环机制,定期公示议事决议的推进情况,邀请群众代表参与项目监督,对进度缓慢、落实不力的事项进行质询,确保惠民工程真正惠民,让“鼓楼议事”议出实效、议出民心。通过群众监督,既能保障议事成果的有效落实,又能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形成治理的良性循环。同时,群众监督也是对基层干部的一种约束和激励,促使干部主动作为、真抓实干,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鼓楼议事”是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让“鼓楼议事”平台活起来、实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从江县庆云镇人民政府:杨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