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多方合力势在必行
时间 :   2025-04-22 21:4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王伟伟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同比增加43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发凸显。每到毕业季,这些年轻学子怀揣着梦想踏入社会,却发现就业之路荆棘丛生,“就业难”成为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这不仅关乎年轻人的职业发展和家庭期望,更值得社会各界深刻思考。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就业观念陈旧和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并且受传统就业观念和就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择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偏差,一心向往大城市、大企业、高薪酬的工作,还有热衷考公、考编、考研的,对中小企业、基层和农村的就业机会不屑一顾。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大学期间荒废学业,对待学业极不认真,导致个人综合素质差,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也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从学校的角度看,一是随着市场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学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对市场变化的紧密跟踪和精准预判,很多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竞争力不足。二是实践教学不足,目前很多高校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实操机会,当面临就业时,就很难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三是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职业方向的个性化指导。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岗位不匹配,很多传统企业面临转型或淘汰,而很多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无法满足当前的就业需求。二是就业政策落实与服务保障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就业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大学生对政策了解不充分,获取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增加了就业难度。


面对如此复杂的就业困局,破局之策在于多方合力。一是毕业生自身要积极自救,主动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同时要保持务实心态,降低预期,先就业再择业。二是高校要持续深化改革,将实践教学常态化,多与企业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同时开设职业培训、就业指导服务等课程,让学生提前明确职业方向。三是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减税降费、创业补贴等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到中小企业就业。(贵州省榕江县崇义乡人民政府:王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