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执行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基层干部作为连接政策与群众的纽带,应因地制宜、主动作为,将政策精神转化为惠民实效。然而现实中,一些干部却甘当“应声虫”,对上级政策机械执行、照搬照抄。这种看似“坚决服从”的做法,实则是懒政怠政的变相表现;表面“规矩老实”,内里却是推责甩锅的官僚做派。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怪圈,不仅让政策初衷大打折扣,更暴露出部分干部缺乏担当、敷衍塞责的深层次问题。
问题根源在于多重因素叠加。一些干部秉持“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消极心态,将“不折不扣执行”异化为“不动脑子照搬”,把“讲政治”简单等同于“不走样”。这种心态形成,主观上是懈怠,客观上受环境约束。考核机制过度强调“留痕管理”,让干部重“程序正确”轻“结果有效”;容错纠错机制缺位,致使“宁愿平庸,不愿冒险”成干部“生存智慧”。某地环保部门机械执行禁养政策致农户生计受损,便是此思维的典型案例 。
转变的关键在于重构政策执行的评价体系。考核指挥棒应当从“材料达标”转向“群众满意”,某地试点的“政策效果民评”机制证明,当群众打分真正影响干部考核时,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显著提升。与此同时,要为改革者撑腰鼓劲,通过建立“改革创新风险备案”等制度,明确区分“为公失误”与“谋私犯错”的界限。某市的实践表明,当干部知道哪些风险可以提前备案、哪些错误能够容错免责时,基层创新的活力就会竞相迸发。
提升干部因地制宜能力至关重要。政策执行非简单“上传下达”,需结合实际“二次创作”。开展“政策在地化”等专项培训,帮助干部掌握政策精神转化方法。干部吃透政策、深谙实情,就能避免“一刀切”,找到政策落地最优解 。
基层治理现代化,呼唤“翻译家”式干部。他们能准确领会政策并转化为实践,对上级忠诚、对群众担当。打破“应声虫”逻辑,让“应需而变”成为自觉,政策执行才有力度与温度、保方向且得民心。干部敢于负责、善于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就能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最美一公里”。(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