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破冰之势为改革注入制度活力。其中“三个区分开来”的深化实践,恰似改革深水区的导航仪,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标定创新坐标,释放出激励担当作为的强烈信号。
当前部分干部群体中,“守摊子”心态与“怕湿鞋”现象交织,折射出深层次治理难题。有的困于“洗碗效应”,因怕担责而选择“文件空转”;有的陷入“能力恐慌”,面对改革新课题力不从心;更有个别干部筑起“心理围墙”,将群众诉求隔绝于决策视野之外。这些现象暴露出激励机制精准度不足、容错空间模糊化、能力更新滞后于改革需求等系统性症结,唯有制度性破题方能解局。
筑牢制度屏障,破解“担当焦虑”。改革进入攻坚期,亟需构建“立体化”制度支撑体系。某省探索的“改革风险报备制”颇具启示——对先行先试项目实行事前备案,明确容错边界,让干部手持“改革盾牌”冲锋陷阵。这种制度设计将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既划清“无意过失”与“明知故犯”的楚河汉界,又以“阳光机制”消解公众疑虑。当容错条款从文件走向实践,干部自会放下“秋后算账”的心理包袱,焕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
锻造能力铁军,突破“本领瓶颈”。新时代改革战场呼唤复合型攻坚力量。沿海某市建立的“改革沙盘”实训模式值得借鉴:通过数字化模拟推演重大改革场景,干部在虚拟环境中经受“压力测试”,危机处置能力得到淬炼。这种“沉浸式”培养机制,将课堂延伸到改革前沿阵地。同时,建立“能力账本”动态跟踪系统,精准绘制干部能力图谱,针对数字经济、风险防控等短板开展靶向培训,使能力提升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破除思想桎梏,培育“创新基因”。思想破冰需要构建价值认同新范式。西部某区创设的“改革思享会”打破传统说教模式,让基层创新案例走进党校课堂,用身边人讲活改革方法论。这种参与式教育催生“鲶鱼效应”,促使干部从“要我改革”转向“我要创新”。更为关键的是完善“改革者礼遇”制度,对攻坚尖兵实施“三个优先”:优先评聘职称、优先晋升职级、优先推荐荣誉,让担当者既有“里子”更有“面子”。
制度创新的生命力在于持续进化。某地建立的“改革效能评估系统”通过大数据追踪政策落地效果,将干部表现量化为“担当指数”,为精准激励提供科学依据。这种“数字赋能”的治理创新,正是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生动实践。当制度保障、能力建设和价值引领形成共振效应,干部队伍必将爆发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动能,在新时代改革征程中书写无愧于人民的历史答卷。(贵州省剑河县南明镇人民政府:张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