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一所学校要依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所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一个不负责任的班主任带乱了一个班,有可能影响全年级甚至全校的教学秩序,影响家长对整个学校的印象。一个出色的教师可能为学校吸引一批优秀学生,而一个不受欢迎的教师可能使优秀学生纷纷转学,一个不称职的教师的荒唐教育可能给学生终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说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目前,农村教师存在教学能力基础参差不齐、思想观念落后、竞争意识淡薄且工资低,工作量大等问题。面对农村教师的现状,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就成了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价值引领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
不断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价值引领,是实现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的关键。“乡村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认同,不仅强调教书育人,重点还在于为乡村儿童成长服务。2023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对乡村优秀青年教师进行专门培养奖励,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引领,起着示范辐射作用。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青年教师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扎根于乡村学校,具有重要人生意义,乡村学校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实现理想的场所、施展才华的空间。提高乡村教师的价值认同,要求各相关部门在媒体宣教、文化塑造和专业培训等方面,把工作做足做实。
二、夯实资源丰裕乡村教师的物质生活
丰裕乡村教师物质生活是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的基础。个体生存需要物质资源的支撑,对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而言,需要有“朴素而丰裕”的物质资源。乡村有着独特的“朴素”、宁静的生活、新鲜的空气、悠闲的节奏,大多数乡村教师只要有着相对丰裕的物质条件就能留下来、教好书。当前一些地区已设有乡村教师补贴,这是夯实物质资源的一种表现,但是还需要考虑的是乡村教师吃、住、行的条件保障。这关系到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的生活品质,影响着这一群体的留走意愿。
三、虚实并举打造乡村教师成长共同体
打造乡村教师成长共同体是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的保障。在对乡村教师的调研中可以发现,影响他们能否长期扎根于乡村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成长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大学毕业生来到乡村学校后,往往都有着事业抱负。但如果缺乏专业成长的引领者,不知向谁学、向谁看齐,难以实现专业成长时,容易萌生“逃离乡村”的念头。因而,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并“留得住”,一方面需要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打造共同体。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为乡村教师成长打造虚拟共同体提供了可能。乡村学校往往较为分散,甚至地处交通不便利的山区,这就为构建传统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增加了难度,高质量教研活动就可能远离了乡村教师。构建形式多样的虚拟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能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克服时空的阻隔,基于数字技术开展同步教研活动,使乡村教师能够享有专业成长的优质资源。(剑河县敏洞乡人民政府:黄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