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文件要求,要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正以组织振兴为引擎,将党建引领的“红色动能”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探索出一条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一、 强基固本,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必须打造坚如磐石的组织体系。要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实施“头雁工程”,重点从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致富能手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建立“导师帮带制”,由县乡干部、老支书组成帮带团队,开展“情景模拟+实战演练”培训,培育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带头人。贵州省深入实施“双培养”工程,将4120名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1.2万名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打造了“田秀才”“土专家”型基层党组织。在黔东南州雷山县,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带动200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全省已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50个,其中70%的示范村党组织获评“五星级党支部”。
二、 人才振兴,激活乡村发展“动力源”
人才振兴需要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要完善“三农”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在涉农院校开设定制班,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建立“田间大学”实训基地。同时创新“荣誉村民”制度,吸引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等专业人才下乡,构建“候鸟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让各路英才在乡村振兴中竞相涌流。毕节市创新“人才+项目+基地”模式,吸引1.2万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就业8.6万人。在遵义市湄潭县,由返乡硕士领衔的核桃坝村茶产业联合党委,推动全村茶园面积突破1.2万亩,茶叶年产值达2.3亿元。全省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5.6万人,建成省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32个,农业科技贡献率提升至58%。
三、产才融合,提升特色产业"转化率"
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能催生裂变效应。要实施“党建+产业”提升行动,打造“红色产业示范带”,建立跨区域党建联合体。要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探索资源入股、资产盘活等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构建“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分配机制,让党组织成为产业振兴的“主心骨”。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机制,六盘水市打造了“凉都三宝”(猕猴桃、刺梨、茶叶)产业集群,带动21万农户增收。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通过“党组织+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建成西南地区最大辣椒交易市场,年交易额突破20亿元。全省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75%,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62%。
四、治理创新,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乡村治理需要党建智慧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要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广“村民说事”“院落议事”等协商形式,建立“智慧党建”云平台,实现党务村务“码上知”、群众诉求“马上办”。同时构建“党建+网格”治理体系,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党旗始终飘扬在乡村治理最前沿。铜仁市探索“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6%。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通过“党建+村规民约”,实现垃圾分类覆盖率100%,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89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数字乡村建设覆盖率达73%。
在实践探索中,贵州形成了“四抓四促”经验:抓组织建设促治理效能提升,抓人才集聚促发展动能转换,抓产业融合促增收渠道拓宽,抓生态保护促人居环境改善。这些具体实践印证了“党建强则乡村兴”的发展逻辑,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面向2035年,贵州正以“红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快车,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惠水县政务服务中心: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