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深刻变革基层工作,智能算法辅助决策、大数据精准画像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然而,当调研报告被AI套用模板批量生产,群众诉求遭智能克服机械敷衍,“技术依赖症”已演变为新型形式主义,值得警惕。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主客观因素。主观上,部分干部思想懒惰,“技术万能”观念作祟,将AI生成等同于工作落实,某地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近四成内容与网络范文雷同,“数字代笔”现象尤为突出。客观上,基层任务重、考核多,为应付检查,只能用AI快速“包装”材料,且现有考核体系过度追求可视化数据,导致基层用PPT层数、报告字数替代实干。
AI依赖危害重重。社会层面,虚假调研使政策脱离实际,某地AI制定的乡村规划,因忽视生态造成资源浪费;干群关系因AI生成的程式化报告产生隔阂,有“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之感。经济领域,算法主导的决策模型可能放大风险,个别地区因AI招商模型与本地资源错配。作风层面,“键盘调研”会削弱干部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
为让AI真正赋能基层,实现技术与人文融合,开创良好治理局面,可采取如下措施:建立严格审核机制,对重要报告、方案等进行实地验证,确保内容真实可靠、贴合实际,杜绝AI生成的“空中楼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过度注重材料的考核方式,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引导干部把精力放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在专业领域注重人机配合,如在乡村医生培训等领域,采用“AI知识库 + 专家指导”模式,发挥AI高效提供信息的优势,并借助专家专业知识把关定向,保障技术应用落地 。
多地已出台AI应用规范,筑牢技术“防火墙”与责任“堤坝”。这只是一个开端,未来要构建动态评估体系,把AI使用效能纳入干部数字素养考核。
人工智能是助力高效治理的有力工具,但绝不能让其成为形式主义的幌子。我们要把握好AI应用的尺度与方向,让其在基层工作中发挥真正效能,让干部回归为民服务初心,让技术与人文关怀相互促进,携手推动基层工作迈向新高度,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 。(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