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但“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我们要坚持以八项规定为“矢”,精准射中作风建设之“的”,从思想引领、问题整治、长效治理三个维度持续发力,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筑牢思想根基,校准作风建设“航向标”。作风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总开关”松动。一些党员干部对八项规定精神理解不深,存在“闯关”“过关”思想,甚至认为“风头已过”,导致“四风”问题隐形变异、花样翻新。因此,必须从思想源头抓起,让八项规定精神真正入脑入心。一要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要把八项规定精神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通过典型案例警示、专题研讨、党性分析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四风”之害,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党内政治生活是锤炼党性的“大熔炉”。各级党组织要严格落实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制度,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推动党员干部在思想交锋中校准作风“航向标”。三要发挥“头雁效应”。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风向标”。必须坚持以上率下,从“关键少数”抓起,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让八项规定精神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
坚持问题导向,深挖作风建设“病灶”。作风建设不能“隔靴搔痒”,必须直击问题要害。当前,“四风”问题呈现隐蔽化、变异化趋势,如“不吃公款吃老板”“电子红包代替实物礼金”“以调研之名行旅游之实”等,必须精准识别、靶向纠治。一要严查隐形变异问题。紧盯违规吃喝、收送礼品礼金、公款旅游等老问题,深挖“快递送礼”电子红包“私车公养”等新表现,运用大数据监督等手段,让“四风”问题无处遁形。二要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一些地方工作群泛滥、APP打卡成灾,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表格抗疫”“留痕管理”。必须坚决整治“文山会海”“过度留痕”,让干部从“虚功”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实干上。三要严查群众身边“微腐败”。作风问题无小事,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行为直接损害群众利益。要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严查“雁过拔毛”式腐败,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真改实改见成效,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作风建设不能“一阵风”,必须抓常抓长、久久为功。要构建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制度体系,确保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一要扎紧制度“笼子”。完善公务接待、会议管理、因公出国(境)等制度,细化标准、明确红线,让党员干部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二要强化监督问责。纪检监察机关要瞪大眼睛、拉长耳朵,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形成强大震慑。同时,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让“四风”问题在阳光下无所遁形。三要深化标本兼治。作风建设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把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与选拔任用、评先评优挂钩,推动作风建设从“外在约束”向“内在自觉”转变。
八项规定是改变中国政治生态的“铁规矩”,也是作风建设的一把“利剑”。我们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持续深化落实八项规定精神,让作风建设的“弓”拉得更满、“箭”射得更准、“靶”瞄得更牢,让八项规定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以优良作风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惠水县芦山镇人民政府:吴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