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运用辩证思维,敲实改革钉子
时间 :   2025-03-14 15:2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聂成涛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事贵笃行,落实于微,方可有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并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举措是否可靠、能否见效,关键在于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着力增强抓好改革落实的能力,以笃定的方向、十足的劲头、不屈的韧劲,推动改革稳步有序进行,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愿景。


“对标对表”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吃透“上情”,摸准“下情”,瞄准“钉”的方向。钉钉子,需先找准位置,一锤定音,方能稳固不拔。全面深化改革方向要准,目标要明。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吃透弄懂“上情”,深刻学习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的内涵,把握改革大局,确保改革的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但是,“对标对表”文件要求绝不是“依样画葫芦”。《决定》作出的改革部署主要是战略性、前瞻性、方向性的,在具体推进落实过程中,党员干部要摸准“下情”,因地制宜创新实践、细化方案,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搞清楚群众的关切点在哪、改革的难点焦点在何处,在吃透政策中寻找对策、在落实要求中满足需求,做到“照办不照搬”,让每项改革措施都能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


“善用经验”与“推陈出新”相结合,看清“前车”,开好“后车”,把握“钉”的靶点。钉钉子,需细心钻研,革故鼎新,每一锤都恰到好处,才能钉得稳、钉得好。改革落实同样需要潜心研究,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前车之鉴”可以帮助我们在改革的路上少走弯路,但一味生搬硬套经验,便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只有看清“前车”,在及时总结经验、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才能开好“后车”,更好地抓好落实。比如,“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案例,在于其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积累的科学方法。随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我们将遇到更多难啃的“硬骨头”,抓好改革落实,既要善用经验,又要打破思维定式、跳出路径依赖,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提出新的改革举措,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实现创造性执行、高水平落实。


“只争朝夕”与“久久为功”相结合,不失“急切”,不乏“耐心”,提升“钉”的质量。钉钉子,需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直至钉牢钉实。改革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阻力和挑战,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既要看到改革时间紧、任务重,也要看到改革环环相扣、并非一蹴而就,既慢不得也急不得。党员干部要提高站位,以只争朝夕的心态,做久久为功的努力,一方面提升落实的速度和效率,不等不靠不拖,不贻误改革时机,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保持耐心和定力,一步一步来,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钉子钉牢钉稳。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做到蹄疾而步稳,保持战略定力,不因一时的挫折而气馁,不因局部的困难而退缩。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不见成效不松手,努力把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变成美好现实。(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梨园街道办事处:聂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