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医学救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高效的生命接力”。为响应国家“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中“完善航空医疗救援网络”的部署,3月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简称“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雷带领医院航空救援团队赴图木舒克市,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联合(以下简称“第三师总医院”)完成南疆航空医学救援测试、实战演练,标志着南疆“空地一体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升级,迈入新阶段。
测试成功:70分钟跨越260公里的生命直击
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航空救援机组对第三师总医院楼顶停机坪展开首次起降测试。该停机坪是按航空医学救援标准建设的医疗专用设施,可保障直升机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快速起降。测试中,机组通过精准导航与地面协同,完成多场景模拟演练,验证了停机坪的适航性与应急响应效率。
随后,一场模拟演练启动:从阿拉尔市至图木舒克市,飞行距离260公里、高度300米的低空航线,全程仅耗时70分钟,创下南疆航空救援时效新纪录。“航空救援的核心是突破地域限制,让优质医疗资源‘飞’起来!这条航线未来将成为危重患者的‘生命直通车’,实现‘上机即入ICU’的救治目标。”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远起表示。
南疆航空医学救援与教育并行:机组团队赴高校播撒“蓝天种子”
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南疆航空医学救援与教育并行。2月26日-27日,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航空救援团队走进塔里木高级中学,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航空知识科普课,将航空医学救援的实践与航空科技教育深度融合,为南疆地区埋下航空事业的“未来火种”。
机组人员在校园报告厅内以“航空知识及航空应急救援”为题,向学生全景式展示了航空医学救援的运作流程。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参与度高。针对学生抛出的问题,机长赵锋以塔克拉玛干沙漠救援案例为例,进行了详细讲解。
“今天我们给学生心中种下飞翔的种子,明天他们就能守护更多生命翱翔于蓝天。”机长赵锋如是说。
未来蓝图:1、2、3小时救援圈与中亚走廊愿景
南疆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传统地面救援受限于距离,耗时长达数小时甚至更久。兵团南疆航空医疗救援基地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的携手,对心梗、创伤、新生儿急症等病患救治至关重要。此次合作亦契合国家“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中关于“完善航空医疗救援网络”的要求。后续,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将在喀什、和田等南疆五地州开展降落演练,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注入新动能。
张雷院长表示,未来,两院将联合启动航空救援人员培训及跨区域演练,构建覆盖南疆的“航空救援圈”。随着南疆航空救援节点的逐步铺开,不仅将急危重症患者响应时间压缩,更可联动“一带一路”资源,形成辐射中亚的紧急医学救援走廊,通过“技术+教育+区域联动”模式,为边疆医疗均等化及“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提供范本。(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