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警惕基层“自我加压”新现象,让减负成果稳固持久
时间 :   2025-02-25 20:2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刘务实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年来,中央大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一系列减负措施成效显著,广大基层干部得以从繁杂的形式主义事务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然而,在部分基层单位和干部中出现了过度加码、盲目提高任务指标等“自我加压”的新现象,这一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深入剖析并加以解决。


在工作留痕方面,形式主义有所反弹。尽管为基层减负强调减少不必要的留痕,但一些基层干部仍然深陷留痕“怪圈”。他们担心工作没有足够的书面材料证明,会在考核中吃亏,于是在完成一项工作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整理、编写各种台账、报告和照片。一项原本可以高效完成的简单工作,因为过度留痕,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的精力,本末倒置。在工作心态上,存在过度焦虑的问题。部分基层干部在面对工作时,总是担心出现差错,被上级批评或问责。这种过度的焦虑使得他们在工作中畏首畏尾,不敢创新和担当。即使是一些常规性的工作,也反复请示汇报,不敢自行决策,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进一步加重了心理负担。


从考核机制来看,当前一些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完善。考核指标过于注重量化和形式,对工作实际成效和群众满意度的考量不足。这使得基层干部为了在考核中获得好成绩,不得不迎合考核标准,过度追求任务指标和留痕材料。


从干部自身来看,部分基层干部缺乏正确的政绩观。他们过于看重个人的政绩和仕途发展,认为通过过度“自我加压”,展现出超出常人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果,就能得到上级的认可和提拔。这种错误的观念驱使他们在工作中盲目跟风、过度表现。此外,基层工作环境和氛围也对“自我加压”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些基层单位,存在一种“比谁更忙、比谁更累”的不良风气。干部们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积极,就会被视为工作态度不端正,从而在这种氛围中不自觉地加入“自我加压”的行列。


“自我加压”不仅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身心健康,使得许多基层干部身心疲惫,消耗了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而且降低了基层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导致基层干部无法将精力集中在解决实际问题和为群众办实事上,削弱了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效果。为了有效遏制基层“自我加压”现象,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让干部锚定目标干事创业。摒弃过度量化、形式化的考核指标,将工作实际成效与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考核标准。例如,在评估基层环保工作时,不能仅看植树造林数量等量化数据,更要实地考察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情况,以及周边居民对环境变化的真实感受。同时,建立多元考核主体,除上级部门评价外,纳入群众评价与第三方专业评估,使考核结果更客观全面。考核过程全程公开,考核结果及时反馈,让基层干部清楚了解自身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而非盲目为迎合考核标准自我加压。


强化思想教育引导,让干部思路清晰奋力前进。要定期开展政绩观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基层干部深刻认识到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而非追求个人政绩。组织干部学习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如黄文秀、张桂梅等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干部树立正确价值观。同时,鼓励干部在工作中积极创新、勇于担当,对敢于突破传统思维解决问题的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消除干部因害怕犯错而过度焦虑、自我加压的心理。


优化基层工作环境、让干部卸下包袱服务百姓。上级部门在下达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根据每个街道、乡镇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色,科学合理安排工作,避免任务层层加码。要加强与基层的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基层工作困难,及时提供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基层单位内部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区分工作失误与故意犯错的界限,对因探索创新而出现的无心之失,给予适当宽容,减轻干部心理负担。定期组织团建活动,缓解干部工作压力,营造团结协作、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干部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自我加压行为。


中央为基层减负的举措为基层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我们要珍惜这一成果,警惕“自我加压”等新问题的出现。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思想教育和营造良好氛围等措施,让基层干部真正从过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基层工作中,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刘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