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在地方工作时,逢年过节都得值班,生怕出了什么事。很多地方和部门的负责同志一到节假日就不见了,到外地去休假了。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怎么放得下心?一旦有个什么事怎么办?”
从地方到中央,从梁家河到中南海,“时时放心不下”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党员干部的殷切嘱托。他曾引用明代吕坤的“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来告诫领导干部,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有多大权力就要承担多大责任,就要增加多少忧虑和勤勉。
工作千头万绪,肩上重担千钧,岂能满足于“守摊子”“保位子”“混日子”?回顾历史,屈原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流放、罢黜仍“哀民生之多艰”;诸葛亮临危受命而“夙夜忧叹”,唯恐“托付不效”;范仲淹“处江湖之远”依旧忧国忧民,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篇……这些先人的“放心不下”无不体现着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是一种需要一以贯之传承下去的宝贵精神品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事业越伟大,担子就越重,就越呼唤“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个别党员干部过分看重职位和权力,只想得好处,不想尽义务,只想保住位子,不想解决问题。有的忙于迎来送往,不愿真抓实干;有的爱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等等。这些问题体现的不仅是为官者政绩观、权力观的错位,更是责任感的缺失、党性的缺失。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作为党员干部,对待工作只有像农民种地一样躬耕不辍、殚精竭虑,才能有个“好收成”、造福一方。焦裕禄放心不下“三害”治理,越是天气恶劣,他越去实地考察风沙走向和洪水流向,终于战胜了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谷文昌放心不下风沙治理,带着技术员走遍全岛412个山头,实地探风口、查沙丘,带领全县人民种植木麻黄7.3万亩,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黄大发放心不下百姓用水难题,一生忠实践行“修渠、致富”誓言,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除9400米的“生命渠”……他们把岗位当责任,把工作当使命,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
提振“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怀揣热忱之心走进群众家门,面对面“拉家常”,肩并肩“交心底”,把自己当做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心中常有牵挂,方能“时时放心不下”。要坚持善作善为抓落实,紧盯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问题,尽心竭力破解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在多一些“时时放心不下”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委组织部:夏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