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要通过理清上级与下级、治标与治本、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把准基层减负的内在逻辑和价值规律,为基层减负添动力、求实效。
坚持上级和下级有效贯通,更加注重以上级引领下级。“下之所以为,为上是视”。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目的就是要从上级部门改起,从上游关上基层负担“大水漫灌”的闸门,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上级部门单位要主动对表对照《规定》要求,自上而下地查清“病灶”,摸清基层减负“症结”,勤“驱虫”、常“修枝”、多“施肥”,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下沉,为大车“瘦身”,为小马“赋能”,切实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引导基层干部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过硬的业务本领,更好地投身于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注重加强政绩观教育,在学习培训、日常调研、干部考察、谈心谈话等工作中突出正确政绩观要求,经常性开展警示教育、党性教育,铸牢防范“政绩冲动症”的思想堤坝。要改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优化考核内容指标、方式举措,注重考核成效体现人民至上、为民造福,不断释放转作风、促发展效能。
坚持治标和治本有效融合,更加注重以治标带动治本。形式主义的表现,主要是知行不一、不求实效,花拳绣腿、弄虚作假,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根治顽疾、必下猛药。要从改变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上下功夫,严格落实主题党日、“第一议题”“三会一课”等制度,常态化开展党性教育、警示教育,以理论上的清醒带动思想上的坚定,培养广大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习惯,避免重“显绩”轻“潜绩”、重“虚功”轻“实功”。要改进“发文、开会、考核”的传统模式,开展“研究式”工作,推动形成“研究工作—科学推进—督办提升”的良性循环,减少层层“加码式”摊牌和“内卷”内耗式排名。要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既关注老问题也关注新问题,既破解表层问题也破解深层问题,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画出标本兼治的最大同心圆。
坚持当前和长远有效衔接,更加注重以当前利好长远。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喘口气”就会反弹,“歇歇脚”就会抬头。为基层减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推动基层减负走深走实。要抓源头性预防,严格办文评估审查、办会计划管理、督查检查考核备案、政务应用程序立项审核等程序,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精准性,能合并的合并、能减少的减少,能不搞的不搞,定期“过筛子”、找问题,抓早抓小,避免滑入增加负担的“泥淖”。要抓动态性的管控,通过定期调度、督导调研,及时掌握进展,对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准发力方向,防止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同时,要把减负工作纳入巡视巡察、民主生活会、年度述职等内容,强化评估问效,对成效显著、基层干部群众认可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落实不力、应付了事的及时通报曝光、严肃问责,营造基层减负的浓厚氛围。(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委组织部 :张学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