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舆情应对”正成为广大干部要面对的一道重要“考题”。如果应对不当,舆情可能会像潮水一般涌来,导致局面失控、“水漫金山”。因此,遇到各类舆情,一些基层干部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将舆情视为“洪水猛兽”,处置起来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患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舆情焦虑症”。
那么,基层“舆情焦虑”到底从何而来?一是焦虑于“被追责问责”。“不管干得多陶醉,一出舆情全白费”,近年来,一些基层干部产生了这样的感慨。在他们看来,如今互联网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蔓延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讨伐”,甚至让地方苦心经营的良好形象毁于一旦,可谓“一丑遮百俊”。于是面对突发舆情,一些部门就会过度敏感,动辄“严肃处理”。二是焦虑于“心有余而力不足”。舆情应对是技术,更是艺术。随着短视频平台等新传播平台兴起,网络舆情酝酿周期缩短,热点的生成、发酵提速,这要求基层要不断提高舆情应对水平。但在现实中,面对不期而至的舆情,应急处突的能力短板却很容易暴露出来。三是焦虑于“小马拉不动大车”。从上级发布风险信息到基层接收处理的时间差,给舆情发酵留下了空间,进一步加大了治理难度。还有一些重大舆情超出了基层处置的能力范围,往往需要依靠上级部门协调处理。“小马拉不动大车”,让许多基层干部产生深深的忧心与焦虑。
那么,基层如何才能克服“舆情焦虑”?笔者认为还需进一步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能听与会说。网络时代,沟通与互动方式有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处置舆情时,如果“只说不听”或者“只听不说”,就可能沦为自以为是的“独白”,或者令人失望的“失语”,致使无法形成良性沟通。基层干部要克服“舆情焦虑”,离不开提高互联网思维和舆情处理能力,既要善于倾听网友的心声,也要学会与网民话语同频,从而推动基层工作与民意趋向统一。
二是线上与线下。基层干部是与人民群众直接面对面的,因此还需要注重“网上交心,网下服务”。经常上线看看,及时了解并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对网络谣言予以打击,同时引导媒体、社会“意见领袖”等传播更多正能量的声音。还需要在线下多与群众“交真心、谈真话”,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从而把一些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尽量避免网络舆情的发生。三是严查与宽容。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点,致使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因此很多时候需要科学研判、具体分析,而不是一有舆情,就搞“一票否决”“一棍子打死”式的问责。如果舆情是由重大责任事故和重要失职问题所致,那么坚决问责失职者、惩处违纪者无可厚非;而如果是正常开展工作或因谣言传播产生的,则需要科学考量和处置,善用容错机制。只有支持担当者、保护作为者,为干事创业者创造宽容的环境,才能让基层干部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杨子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