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制度创新的生动实践。贵州的“积分兑换志愿服务”与山东临沭的“豆选共谋”机制,正是这一原则的鲜活注脚。
一、积分兑换:让奉献者有“获得感”。在贵州桃花园社区,志愿者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助老服务等行动,可将服务时长兑换成生活用品。这种“爱心超市”模式,本质是将无偿奉献转化为可量化的价值认可。天津武清区的“文明银行”更进一步,将积分与社区服务、重大活动入场券挂钩,让志愿者的善举既能温暖他人,又能点亮自身生活。这种机制印证了毛泽东同志“让人民监督权力”的智慧——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回馈,让群众在参与治理中感受到“付出即有所得”的公平。
二、豆选共谋:让决策者接地气。山东临沭县青云镇借鉴革命年代“豆选”智慧,让村民用黄豆投票选择调解人。当养狗纠纷、土地矛盾出现时,群众自主“点将”信任的干部,干部则需凭实绩“挣豆”。这种机制不仅化解了206件矛盾纠纷,更让“从群众中来”有了具象化路径。湖北郧西县羊尾镇板桥村以“板桥豆干”为载体,通过黄豆投票确定民生项目,让非遗文化与现代治理碰撞出火花。这正是邓小平所言“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当代演绎。
三、双向奔赴的治理智慧。无论是积分兑换还是豆选共谋,都体现了“服务—参与—监督”的闭环逻辑。前者以“小积分”激活“大文明”,后者用“土办法”实现“真民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群众当家人,群众才能把我们当家”,这些机制让基层干部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也让群众从“旁观者”成长为“当家人”。
从延安时期的“豆选”到新时代的“积分制”,中国共产党始终握紧群众路线的“金钥匙”。当绣娘的指尖与工程师的代码相遇,当古戏台的锣鼓遇上直播镜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治理工具的创新,更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永恒初心。(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人民政府: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