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源头活水,也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在乡村振兴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乡村文化振兴应当着眼过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担负赋能铸魂的使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着眼过去,就是要深耕乡村文化资源的高质量开发,为文化振兴激活动能。中华民族五千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有红色历史、传统民俗工艺、乡村历史建筑等,这些文化根治于乡村价值观和认知体系中,既是乡村社会的一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立足之本。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边保护边发展,边保护边传承,一是要加大对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二是要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寻求专业力量合作,组织当地优秀师资或聘请专业人才对乡村干部进行专业培训,举办民俗文化传承交流会,提高乡村干部群众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储备,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三是要保证资金支持,夯实物质基础,各级地方政府应提高文化建设的资金预算,设立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专项资金,将资金用于属地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建设。
立足当下,就是要大力推行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为文化振兴提供生长的沃土。文化影响力首先体现为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涵养乡风文明,以良好的家风树正气正民风、以弘扬淳朴的民风影响乡风,方能实现风清气正。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文明模范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先争优”和“传家规、立家规、扬家风”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向美”,文明生活。另一方面要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推动乡村移风易俗,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从提高群众素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入手,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风清气正的乡村社会。
放眼未来,就要繁荣文化产业,为文化振兴提供源源不断地内生动力。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做到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全面调动各类企业、社会组织、文化工作者多方参与,并以此为基础对接产业发展、品牌培育等需要,形成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二是在壮大乡村文化产业的实践中,讲好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故事,强化乡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品牌影响力。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深入挖掘独有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经济与文化发展联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风清气朗,歌声飘扬,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以文化振兴的画笔徐徐写就。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创新产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乡村,在家乡实现个人的价值。群众在中华文化中获得认同感,才会更多的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去,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山东省海阳市东村街道: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