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日前报道,着眼患者“一床难求”之忧,我国多地医院探索试行“共享病床”,医院哪里有病床,患者就住在哪里,让全院床位成为流动的共享资源,减少患者入院等待时间。为缓解患者住院难,我国已经持续扩容病床数量。最新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床位1017.4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已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水平。
调查显示,“一床难求”的一个主要症结是“忙闲不均”。
患者“住院难”的问题,主要是在城市的大医院较为突出,也是一个程度不同的“共性问题”。尤其是农民患者最担心的是医院没有床位。如果遇上流行性传染病高发时节,整个医院会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在楼道两侧横七竖八地搭起“临时病床”接受医治。再加上一些陪护者占用空间,显得医院秩序杂乱。相反的是,有些大医院病床“供不应求”,而基层医院病床却“时有闲置。即便在医院内部,不同科室的病床使用也不均衡,基本没有相互“串换使用”,属于铁路民警---各管一段。据数字显示,2023年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9.4%,其中三级医院91.1%,二级医院74.3%,一级医院54.1%。这些数字表明,病床使用率并没有达到饱和的极限,仍有较大的挖掘潜力。不难看出,打破医院内部各科室的界线,实行全院统筹,合理调剂床位,不仅可以让更多需要住院的患者享受“共享病床”,解除后顾之忧,也会大大提高医院的收治能力和运营效益。例如,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前来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李女士,从预约挂号开始,不到一周就办理了入院手续。几年前她看同样的病,床位排了1个多月。住院这么快,是因为李女士没有在胸外科病房“干等”,而是住进了住院部其他科室的病房。医院内科和外科虽然各为独立,但楼层相近的科室可以共享床位。以胸外科为例,现有47张床位,有了“共享病床”,收治能力相当于近70张床位,增长约50%。
由此可见,推行“共享病床”,对患者和医院双方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当今,群众看病贵、看病难、不便利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民之所盼、民之所需,是医改的方向和目标。推行“共享病床有必要推广开来。
各级医院要树立全院“一盘棋”的大局意识,眼睛向内,挖掘潜力,在病床使用方面要打破各科室界限,上下楼之间、同楼层不同科室之间,要密切合作,莫搞“自我封闭、不相往来”。要利用院内网络、内部微信群,随时掌握病床使用信息,加强病床动态管理,也可设立专职“监督员”,具体负责病床的调剂使用。同时,要完善制度机制,防止“共享病床”变为亲朋好友的“独享病床”。医院的医护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把患者视为家人和亲人,与患者同呼吸、共命运,让良好的医风医德和高质量服务,温暖患者群众的心,让“共享病床”惠及更多的城乡百姓患者。(作者许贵元,系国内著名评论员、全国“三农”问题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