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要求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持续为基层减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进一步落实好基层减负提出了明确约束、硬性要求。基层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所,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只有严格落实好基层减负要求,让基层减负不“减责”,让干部松绑不“松劲”,防止被冗乱繁杂的工作事务“缚住”手脚,基层干部才能把所有心思用在谋发展上,把全部精力用在干事业上。
解“过犹不及”之绑,以列好权责“单子”卸下肩上“担子”,让基层干部“不心酸”。基层承担着社会生产发展相关的所有事务,基层干部的工作时间几近“全负荷”,线上线下办公“连轴转”早已是常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基层工作的形象比喻。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无论是由上到下搞工作任务要求“层层加码”,还是督查检查“泛化问责”;无论是考核指标“细之又细”,还是工作失误“一打了之”,本质上反映的都是基层权责界定模糊的问题。要真正使基层干部从“忙不完”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不再因被要求“过度负责”而捆住手脚,就必须严格划定各级各单位权责边界,厘清职责权限,上级单位不能因懒政、怠政随意将工作职责权限“下放”,问责时更不能让基层“背锅”了事。只有基层权责清晰有度,基层干部才能不必再因疲于应付而“心酸”,怀揣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基层治理这一宏大命题中去。
松“纸上谈兵”之捆,以摸清基层“底数”提高工作“底气”,让基层干部“不心累”。“托之空言,莫如见之实行。”基层实践中,最怕遇到的就是领导拍脑袋决定,因对地方资源禀赋差异、人力财力条件不足等现实制约因素缺乏深入了解,工作规划部署全凭自心中一张“规划图”,导致政策在基层落地过程中阻力重重,基层干部左右为难,非常心累。要切实解决“坐在办公室做决策”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疴旧疾,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政策制定者要亲自走到田间地头,深入街头巷尾,扎实开展走访调研,听听群众心声,问问基层建议,掌握起第一手资料,对基层实际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基于全面严谨的调查研究所作出的决策部署,基层干部在向群众解读贯彻时自然更有“底气”,执行和落实政策的过程也自然“顺势顺力”,从而实现上级政策与基层落实的“双向奔赴”。
除“蜻蜓点水”之缚,以建章立制“长效”确保减负“质效”,让基层干部“不心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基层减负也永远在路上,必须建立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摒弃“走过场”“搞形式”的敷衍心态,让基层干部看到“解绑除捆”的信心和决心。要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改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用最强硬的手段坚决清理基层形式主义问题,对基层党员干部反映强烈的问题“有一个算一个”,持续抓好排查整治,及时树立典型规范清理,建立预警机制防止问题反复。为基层干部“解绑”,让基层干部少一点“焦虑感”,多一点“松弛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基层干实事、为群众谋实利上来,进而负起应负之责,担好应担之任,凝聚起广大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力量。(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王琳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