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七十代孙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他一生勤奋严谨,凡事殚精竭虑,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倡洋务、重教育,开拓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初步局面,并以一部《曾国藩家书》传承后世。毛泽东曾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家书》凝结了其一生治学、治军、修身、齐家、为政思想,其中尤以修身思想独具特色和实践性。曾国藩被公认为实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最高境界的古今第一完人,其对修身的阐释和践行给党员干部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一、进德修业,诚敬慎独
《曾国藩家书》中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曾国藩认为功名富贵,皆有命定,惟学做圣贤,全由自己做主。所以要进德修业,进德就是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修业就是读书学习。并且进德修业并不是泛泛空谈,书中列举了详细的方式方法,如读书,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大学》中说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国藩则认为,要做到慎独,首先需要内心的诚敬。诚就是诚实、诚恳,表里一致,一切都可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之为也。诚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础。敬就是敬畏,有所畏惧,不能无法无天。诚敬之后的最高境界就是慎独。曾国藩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一直坚持不懈长达三十余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直至今天,我们都可以在他的日记中看到他对自己缺点的各种记载。能够做到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强调干部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可以说修身是为政的基本条件。从现实角度看,只有不断进德修业,才有立足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能力和品质。只有严以修身,做人为官才能严格严谨,谋事创业才能务实求实。
二、明强为本,刚介自立
为人要自强,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引用“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俗语表露自己的心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要自强不息,孔子更是把自强不息作为君子的基本要素之一,说“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曾国藩明晰自强不息精神之作用,鼓励儿孙当自强,靠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生的志业。他认为“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并提出要“以刚介为自利之基”勇敢的挑战人生,攻克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只有明强才是站得住的强,才能成事。新时代党员干部更要坚持自立自强,
守正创新,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波澜壮阔的实践,在本职工作的前线,以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勇往直前,蹈厉奋发。
三、实事求是,经世致用
处在晚清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大环境下,生长于湖湘学派文化圈中的曾国藩,以积极有为,重事务实,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五到”落实修身。这种深受湖湘学派地域文化熏陶浸染修身之学有经世致用倾向,成就了他日后务实的优良品格,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锋,从而得以远远超越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格局境界。修身“五到”的精髓就是脚踏实地,不厌烦琐,不怕艰难的埋头苦干。曾国藩将内省修身与经世致用有效结合,无疑是其修身之学补益于后世的最大意义。作为置身于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时刻抱有忧党、忧国、忧民意识,求实践履、经世致用,实事求是,把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真正把所学所思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探索关心国计民生的经济之道。
曾国藩修身之学,突破了传统修身思想的局限,提出把个人修养融干日常生活实践中,为党员干部修身养性提供了重要渠道。无论是读书学习,还是立身治家、为官从政,如果都能做到严以修身,恒以修心,永葆初心和使命,牢记宗旨和担当,就能修出境界和格局,锻造钢铁意志和自身,就能以厚重的修为履职尽责,实现大进步、大作为、大发展,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嘉祥县干部政德教育培训中心:苏现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