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魂,文以化之、字以显之。从社会发展来说,文字是文化的传承,是交流的载体;从党政机关来说,文字是工作的体现,是辅政的工具。作为体制内的党员干部,就必须把文字工作抓牢抓实,坚决纠治文字中的“四风”顽疾。
要根除“形式主义”中大小事宜都行文报告的“职业病”,切实做到精简发文,做到“文风蔚然”。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但在当下,一些过度依赖文字工作的歪风邪气也在疯狂滋生,不论大事小事,都一律要求要行文报告。一方面,是因为工作要“留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用文字谈工作、谈困难、谈成绩、谈诉求已经成为大多数机关干部的“职业病”。工作进展要汇报材料、大会小会要发言材料、下到农村要调研材料、安排工作要分工材料,就连接受任务也要表态材料,久而久之文字工作也成了“形式主义”。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积极响应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基层减负的有关要求,切实精简发文,发扬“短实新”的文风,不该行的文一律不行,尤其是在安排基层工作时,不要事事都讲求文字材料,要营造一种良性的、健康的文风会风,把党政机关的文字材料尽可能做到“文风蔚然”。
要纠治“官僚主义”中各级领导层层修改的“传染病”,正确树立身份意识,做到“文不加点”。从事文字工作的都知道,一稿成型的文字材料基本没有,很多时候都需要在领导手上修改四五稿,甚至十多二十稿。遇上有水平的领导,这样的审改无异于“苦口良药”,不仅把“病”治好了,也把能力提高了。但若遇上能力水平不足或在文字材料上不擅长的领导,看着其他领导可圈可点,为了彰显能力也要求下面重复多头修改。这样的领导干部不仅患上了“传染病”,更是让自己走进了“官僚主义”的险地。对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要树立正确的身份意识,清醒认识到这个身份不是你作威作福的“资本筹码”,而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公仆形象”。文字工作者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把“一稿成型”作为检验自己文字能力和水平的标准,用十年磨剑的“码字”功底当好“笔杆子”,力求自己起草的文字材料让再挑剔的领导也没法鸡蛋里面挑骨头,切实做到“文不加点”。
要清除“奢靡之风”中文章华而不实虚而无用的“软骨病”,朴实无华贴近基层,做到“文辞隽永”。如今,“讲排场比阔气”等一类的风气已不知不觉渗透到文字工作领域,严重侵蚀着语言文字工作的健康繁荣发展。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标题党”、一些华而不实的“空心汤圆”类文章,只顾一味追求文采、彰显华美、过度修饰,让文字变成了“奢靡之风”,让文章报告患上了严重的“软骨病”,空有皮囊但根本站不住脚。修辞不如归真,要想彻底清除这种不良风气,就必须让文字材料“返璞归真”,这不仅对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文字材料本身明确了标准。想归真,就必须调查研究,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忽视基层的真实情况才能不让文字的“论证力”打折扣,只有形成的材料报告“平易近人”“入乡随俗”,才能最终让文字工作“文辞隽永”。
要肃清“享乐之风”中倩人执笔或东抄西袭 的“富贵病”,勤学苦练力求原创,做到“文从字顺”。当前,一种“专业写手”“网络代写”的“执笔者”在业内备受欢迎,有的干部为了图省事、图方便、图效率,不惜花费重金找专业人士代写;有的则是把“天下文章一大抄”贯彻得“淋漓尽致”,一份需要数日的文字材料在网上东拼西凑,不出半日就摆到了领导面前。这类坐享其成、拾人牙慧的欺世盗名之辈,不仅让自己患上了假手他人的“富贵病”,也让文字工作走上了“享乐之风”的歪路。广大党员干部要深知“爬格子”是基本功,更是长征路,一两次可以蒙混过关,可以偷奸耍滑,时间长了迟早会病入膏肓、害人害己。因此,要把文字工作当成是磨练自己本领的重要抓手,不管质量好坏先自己写、不管时间长短先自己练、不管篇幅多少先自己磨,只要坚持原创,在日积月累的伏案笔耕后,自己也能做到“文从字顺”。(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杨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