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的内在联系,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凝聚强大合力。高标准是高质量的保证,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关乎生活品质的提高、财产安全的保障,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因此要以“标准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从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通过完善标准化建设,能够有效保护公共利益不受损害。比如,对设计和生产标准设置较高“门槛”,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企业按照高标准要求组织生产,有利于规范流水线高质量、高效率作业;检验检测机构根据高标准要求对产品原料、零部件、生产环节等进行检测,能确保进入市场的产品符合规定的指标。这一从设计、生产到市场流通的闭环质量管理,任何一环离开了标准,都无法切实保证质量。精简优化政府标准体系、提高市场标准有效供给、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才能更好提升标准的整体质量,以高标准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
精简优化政府标准,切实保障公共利益。对此,近年来的相关改革先做“减法”,即“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和“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既“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又为培育发展市场标准预留空间。同时,按照法律要求只规定强制性 国家标准一级,仅在保障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管理需要的范围内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不再具有强制性而均为推荐性标准,既能筑牢质量安全底线,又能避免标准交叉重复矛盾。这是以法律手段为政府标准体系“瘦身”,推动推荐性标准向公益类标准过渡,以更好地满足各方需求、协调各方利益。
培育搞活市场标准,提升质量和竞争力。标准化工作的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我国标准缺失老化滞后的现实问题,相关改革做了两项“加法”,即“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和“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有了这一市场标准的新类型,协会、商会等社团便有权制定更加灵活的标准,及时回应市场变化。此外,赋予企业制定自身标准的自主权,取消了对企标备案的限制性规定,有助于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标准整体水平。在做好“加减法”的基础上,相关改革对提升标准整体水平进行“优化”,即在借鉴国际标准的基本经验之外,积极推动各方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这一方面规定了参与的内容,以推进国际标准转化应用,助力提升我国标准的整体质量,共享质量发展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为国家鼓励社会各方包括企业、社团等参与国际标准化提供了制度支撑,进一步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技术、装备和服务“走出去”。
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才能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护公共利益,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满足企业提质增效的需求,定能让标准成为质量的“硬约束”,成功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从江县交通运输局:张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