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全球实践——2021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论坛指出发展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与相关领域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可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十四五”建设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要坚持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文化产业涵盖的范围广泛,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56个民族各具特色,如何立意当地的文化基点,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并且能在众多相似文化中脱颖而出,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三味”经。
新旧结合,保留自有韵味。对于西部偏远地区来说,文化产业的输出发展比较有局限性,文化产业就地开花打造成旅游业,吸引外来资本,吞吐游客助助推经济增长是众多乡村选择的支柱产业。当下比较流行的地标性的文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历史文化,一种是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彰显一个地方的内涵和特色,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创世纪的时间点都浓重的印下了前人的智慧特征和精神特征。比如井冈山、遵义、延安等地突出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苏州、徽州、北京等地突出的古典建筑文化,西藏、新疆、贵州突出的民族文化,以及杭州等地突出的经典故事文化。文化需要挖掘,再妥善处理好“传统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需要保留历史韵味,发扬历史精神,注重延续地方历史文脉;生态文化要保留生态特征,蓄养生态活力,注重保护生态元素价值。借用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话,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老建筑和原生态,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创新发展,开发独特趣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要聚集文化服务创新要素。在保留自有韵味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修复、改造、升级,配套建设周边基础设施,让群众既受到当地文化意蕴的熏陶,又感受到时代赋予的便利,满足其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抓住根植于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结合时代特点,融入创意设计、工艺美术、故事驱动等创新元素,“定位”打造打卡胜地、网红景点提高知名度,“定时”举办民族节日、艺术节、主题游园会拉长旅游爆点时间线,“定量”开启个性化旅游、沉浸式体验,比如抓田鱼、游荷塘、收割稻谷、种植蔬菜、有名种树等,把区别于城市旅游的休闲娱乐文化特色最大化,让乡村旅游成为老一代重温童年、年轻一代释放压力的假期选择。
挖掘本地特色,重组产品“口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途径,二是文化产品特色品质输出。文化产品生产赋能乡村振兴,依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提供文化产品,关键点是要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同时要借助现代生产流程,还要引入现代生产工艺和技术,通过民间技艺来助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产品特色与品质并重,结合当下绿色经济、美学经济“口味”,借助新兴网络媒体和宣传创意设计,打通产品销售渠道,用产品宣传文化,用文化推动发展,用发展回馈百姓。(剑河县南加镇人民政府:黄元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