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结构失衡,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存在差距。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沧源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民族文化灿烂,自然生态宜居,沿边开发优势突出,先后被评选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进位县”、“云南省美丽县城”等。近年来,沧源自治县围绕乡村振兴发展任务,以全面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结合沧源实际,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工作项目,向内挖掘资源,大力培养本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整合全县资源 培育实用人才。沧源自治县属边疆直过民族地区,针对“民族直过区”群众综合素质偏低的实际,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按照“应培尽培、能培尽培”的原则,多举措创新开展农村新型人才实用技能培训,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争做学用科技、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为有力保障技能培训,统一调度各类资源,统一整合全县所有涉农项目单位群众生产生活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资金524万余元,结合党员群众实际“按需上菜”,采取课堂讲授、专家指导、田间教学、现场示范、基地实训等形式,举办绿化、烹饪、家政服务、养殖、种植、竹藤加工、茶叶加工、汽车维修、砌筑、电焊、钢筋等农村群众实用技术实作培训,进一步提升党员群众生产生活技能,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带动”的新型农村专业人才队伍。2020年以来,对7432名农村群众开展生产生活技能培训,已有320名农村群众实现就业创业,带动农户就业创业3288户11874人次。
聚焦后备力量 储备管理人才。目前,农村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创业,致使农村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沧源自治县深入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大力发掘、培养本土人才,加强对本土人才的使用和管理,注重从各村外出创业人员、后备干部人选、致富带头人、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人员中培养本土人才,并建立农村优秀人才库,充分发挥农村优秀人才“生力军”作用,着力解决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不优的问题。组建实施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坚持边培养、边锻炼、边发掘,注重把农村青年人才列入村“两委”后备干部,建立了乡镇党委班子成员结对帮带培养机制,切实提高农村青年人才的政治思想素质、引领发展水平、综合协调能力、农村实用技能,鼓励发展成为党员,选拔成为村、组干部,不断充实农村基层骨干力量,为农村基层构建一支真正带不走且能战斗的优秀干部队伍,使青年人才党支部成为村级后备干部的“孵化器”,为村“两委”班子注入新鲜血液。同时,积极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青年人才政策倾斜,积极争取妇联、团委、人社等部门的创业扶持项目,鼓励青年党员、青年人才本土创业并免费提供政策咨询、种养殖技术服务,做到资金上帮、技术上传,切实以青年党员带动其他党员、以青年人才党支部带动其他支部,着力营造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良好氛围。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中,全县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及青年人才中回引72人,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回引23人,从退伍军人中回引16人,从大学毕业生中回引28人,累计将70名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成致富带头人。
弘扬民族文化 培育特色人才。沧源自治县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沿边区位优势突出,被评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但旅游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却是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近年来,沧源自治县把乡村旅游作为提升脱贫质量、开启乡村振兴和促进全域旅游的重大课题,注重乡土文化艺人的发掘和保护,实行“非遗”传承人“名师带徒”工程,多层次多途径培养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着力培养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累计培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35人,涉及佤族民间文学、佤族民俗、佤族风俗礼仪、木鼓舞、佤族纺织技艺、佤族木雕制作技艺、佤族手工编织等领域。鼓励和加大民间艺术人才发掘和培养,带动群众文化繁荣发展,全县共组建259支农村业余文艺队,举办10期次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组织开展企业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其它公益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建立文化旅游人才培训培养基地,重点培养旅游服务、民族音乐与舞蹈、佤族文化等专业人才,2016年以来共培养专业人才1115人,每年组织举办2100人次的各类急需人才短期培训班,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沧源自治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杨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