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深刻重塑着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政务领域也不例外。借助应用培训,智能工具融入工作场景,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然而,这一进步浪潮里也裹挟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躺平干部”利用智能工具“偷懒”、推诿。
这些干部在撰写总结、材料等工作时,放弃了实地调研和独立思考。AI虽能快速生成看似漂亮的文章,却无实际深度与洞察 。他们在享受智能工具带来的“便捷”时,也将工作的责任与灵魂一并舍弃,工作变得愈发敷衍,这无疑是对工作本质的亵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着重强调“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筑牢责任链条”。当下干部队伍中的“AI 依赖症”,实则是技术工具和责任伦理的断裂。智能办公系统本应是助力治理能力提升的“利器”,却在某些场景下沦为了逃避责任的“遮羞布”。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三重危机:工具理性的膨胀挤压了价值理性的空间,让工作只重效率而忽视意义;技术手段的不当应用模糊了责任的边界,导致互相推诿;算法逻辑的局限解构了实干作风,滋生了形式主义。
AI 生成材料带来的 “高效率陷阱”,正悄然改写基层工作逻辑。某省组织部门的调研数据触目惊心:撰写万字材料时间从 3 天锐减到 20 分钟。但这背后是责任转移的暗潮涌动。“工具异化本质是主体性的让渡”,干部过度依赖算法合成的 “数据茧房”,会使施政偏离实际,最终导致责任伦理的崩塌,这是对公共利益的严重损害。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重构“技术-制度-人”的治理三角势在必行。从制度层面看,中办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某市的负面清单试点,以及某县考核权重的调整,都在为技术监管打造“制度闭环”,倒逼干部回归“在场治理”。在干部能力重塑上,江苏的“数智先锋”培训与浙江的“人机协作”流程规范,将技术从“替代性工具”转变为“增强型工具”,强调技术为人民服务。
智能工具应是干部工作的助力而非“挡箭牌”。这要求我们守住“键盘不能代替脚板、算法不能覆盖办法、算力不能取代心力”的底线。只有将技术服务于工作初心,服从于制度规范,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筑牢新时代干部的担当脊梁,让智能工具真正赋能工作,而非成为懈怠的借口 。(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