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笔者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间办公室的档案柜被台账塞得满满当当,部分干部还得花费大量时间手抄工作记录。这种“留一手”现象,反映出基层治理中制度信任的缺失。“留一手”背后,是基层干部的无奈之举。由于“痕迹化考核”的惯性仍在,督查标准模糊不清,容错机制不够完善,干部害怕失误后被问责,只能选择“留痕自保”。这样一来,干部们徒增负担,基层治理也陷入了内卷困境。
“制度安全阀”,是基层干部对规则稳定、问责公平、考核可预期的心理安全感。其核心在于制度设计的透明性与执行的一致性。要破解“留一手”难题,需从制度层面构建“可预期、可参与、可申诉”的信任闭环,促使干部从“留一手”转为“敢作为”。
标准明晰,干部才能安心干事。督查与考核标准明确,干部才心里有底。浙江某市借助大数据督查,直接从工作数据中提取信息,减少大量人工记录工作,使台账检查量大幅度减少,督查更准。干部不再忙于应付记录检查,清楚工作要求,考核也更重实绩而非记录,干部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实干。
风险可控化,能为干事创业厚植土壤。广东某区推出的“尽职免责”清单,明确了12类容错免责情形。这份清单让干部对创新风险有了清晰的预判,不再因害怕犯错而畏首畏尾,从而敢于尝试新事物,激发了干事创业的活力,当地申报创新事项同比增长数倍。
评价实效化,能够校准评价体系的天平。考核应从“查痕迹”向“看实绩”转变,以结果为导向。中央注重实绩考核的要求,为评价实效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还要建立干部对督查结果的申诉复核渠道,避免评价形式化。浙江通过技术赋能督查,让规则透明化,消除了干部的疑虑。
基层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制度信任是关键。唯有筑牢制度信任的根基,才能让基层干部卸下心理负担,主动作为,推动基层治理迈向新台阶 ,切实为群众创造福祉 。(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