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全国两会勾勒除了宏伟且有温度的民生蓝图。各项措施中既有关注“一老一小”的细腻笔触,也有“AI+基层治理”的先锋探索,更有“制度性安排”的深远谋局。从“柴米油盐”到“星辰大海”,民生底色因实干而厚重,广大党员干部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政策“施工图”转化为百姓“实景画”,方能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时代答卷。
以“基层视角”校准“治理精度”,让政策落地更有“准度”。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这既是“民有所呼”的主动回应,更是“治国有常”的生动注解。从安顺市通过“零工驿站”精准对接就业需求,到杭州市小营巷社区用“小雨馒头”敲开独居老人心门,再到甘肃定西以中药材战略储备制度稳定药农增收,一项项“小而美”的民生工程,恰似润物春雨,滋养着百姓的心田。各地党员干部当深悟“基层是治理的神经末梢”这一道理,瞄准两会重点关注的民生重点领域,将工作重点放到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急难愁盼事项上,主动沉下去开展深入调研,认真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尽快找对解决方法,以“绣花功夫”将两会部署转化为一系列民生微服务,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数字转型”激活“服务效能”,让便民举措更有“速度”。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持续关注基层治理难题,并围绕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提建议、谋实策,这其中“强化数字赋能”无疑为当前基层治理提供了一个优选路径。放眼全国,各地涌现的“15分钟政务服务圈”“跨省通办专窗”等创新实践,正不断将数字治理的“硬科技”转化为民生服务的“软实力”,让人民群众尽享“云端便利”,实现“服务不打烊,幸福不断档”。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是趋势更是契机,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把服务热情与数字工具结合起来,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既保留“小修小补”的便民摊位,又搭建“云端菜场”的数字平台;在养老服务中既保留“送餐上门”的传统温暖,又创新“一键呼叫”的智能守护,通过“大数据+脚步”的“绣花工”,“线上诉求直通车”与“线下民情联络站”双轨并行,让数字化既有速度也有温度。
以“制度创新”筑牢“幸福基石”,让民生保障更有“厚度”。当前民生建设正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跃升,制度创新需要更精细的“绣花”功夫。比如今年两会提出的“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等部署,正是着眼未来的制度性安排,随着“政策工具箱”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需求也将会不断得到满足。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完善民生建设的有效路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因地制宜打造各类“小而美”的民生项目,让广大群众享受“家门口”的幸福,推动群众保障更加精准、更为全面、更可持续、更有实效。要完善协同机制,通过建立条块协同、权责明晰的各部门联动管理机制,有效整合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社区、企业、居民等多方主体力量,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中共青州市委组织部:牛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