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中央一号文件直面年轻干部基层适应难题,凸显乡村振兴对能扛重担、善解民忧实干者的迫切需求。
近三年,新招录公务员超八成需赴基层锻炼,然而部分干部却存在“身入心不入”“能说不会干”等问题。要破解此难题,年轻干部需练好“融入功”“本领功”“情怀功”,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锤炼成长,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融入功,打破思想的“无形之墙”。“心至基层,方能身入基层。”现实中,部分年轻干部把基层工作当成“过渡跳板”,工作浮于表面。要建立“思想扎根”机制,一方面,开展岗前培训、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等活动,引导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另一方面,组织“假如我是村支书”情景模拟,增强干部的代入感。广西开展的“夜访农家”行动成效显著。每月至少三晚,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在火塘边倾听民声,在板凳上唠家常,真正让“过客心态”转变为“主人意识”。
本领功,锻造实战的“过硬功夫”。“高手在民间,破题在田坎。”某市农业农村局“95 后”干部创新“方言 + 农技”工作法,半年推动多个撂荒地复耕。为提升干部实战能力,可建立“双导师制”,为每名年轻干部配备政策导师(机关专家)和实践导师(乡镇能手),并根据工作需求制定涵盖土地流转谈判、惠农政策宣讲等多项实操科目的“驻村技能清单”。浙江推行的“包村联户六个一”机制同样值得借鉴。这一机制要求每周办 1 件民生实事、每月学 1 项农技,让干部在解决滞销桃子进城、调解宅基地纠纷等实际事务中练就“十八般武艺”。
情怀功,架起民心的“连心之桥”。“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你当家人。”云南白发干部李忠凯驻村数年,满头华发换来了整村脱贫,这正是为民初心的生动体现。要完善“服务积分制”,将抗旱保收、关爱留守儿童等纳入考核。山东“我为老乡办实事”的台账管理模式也值得推广,要求干部每月提交“民生温度计”报告。据数据,深度参与“炕头党建”“庭院课堂”的干部,才能收获到较高群众认可度。这充分说明,只有“脚底沾泥”,才能“心中有情”。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担当只因家国在肩。”期待更多年轻干部褪去“书卷气”、染透“泥土香”。当他们在阡陌纵横间践行初心、在鸡犬相闻中砥砺成长,乡村振兴的星火必将成燎原之势,每寸土地都将激荡起青春的回响,每滴汗水都将浇灌出幸福果实。新时代的乡村沃野,正呼唤更多“练家子”书写无愧时代的精彩篇章!(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