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从“中央一号文件”看选调生的“春耕图”
时间 :   2025-03-07 23:10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刘育轲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再次吹响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对选调生而言,文件中的“粮食安全”“千万工程”“农业新质生产力”“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是政策热词,更是一张张沉甸甸的“春耕任务单”。唯有将青春“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头,才能在基层沃土上耕耘出乡村振兴的“万亩良田”。


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身实践中,我们读懂“泥土的哲学”,在“春耕一线”解民生难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两个持续”,明确要求“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选调生作为乡村振兴“尖兵”,当以“脚下沾泥、手中攥实”的姿态扎根土地破难题。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的农时奔赴,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田埂坚守,选调生的“春耕图”里,镌刻着青春与土地的对话:在皖北旱塬,我们追着墒情跑,协调打井修渠,让“农田喝饱水”;在湘西苗寨,我们捧着种子教,推广抗病稻种,助“亩产破千斤”;在陇东高原,我们顶着寒风干,搭建果蔬大棚,促“冬闲变冬忙”。面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课题,选调生们需统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辩证关系,在稳粮前提下延伸产业链条;架设“防返贫”与“促振兴”衔接桥梁,推动扶贫资产向乡村振兴项目有序转化。正如陶渊明“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的咏叹,新时代选调生正以“汗滴脚下土”的姿态,把一号文件的“规划图”变成田间地头的“施工图”。


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政策转化中,我们架起“连心的桥”,从“热词”到“热腾”的青春行动。当文件里的“热词”遇见田间的“方言”,选调生甘当政策活水的“引渠人”。“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农业新质生产力”等政策在农村落地时,常面临“水土不服”——垃圾分类设施“建而不用”、智慧平台沦为“打卡摆设”等等。恰如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箴言,政策若不能因势而新,便难逃“空中楼阁”之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加强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等时代热词勾勒出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选调生做好“探矿人”,在田间地头调研中发现比较优势;面对高额彩礼,选调生要化身文明新风的“育苗人”……新时代的选调生们,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棒”,更是乡村振兴的“青春引擎”,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将政策“普通话”转化为基层“方言”,让创新之火点燃乡土“星火”。


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矛盾破解中,我们淬炼“突围的刃”,破解“理想”与“现实”的温差。基层常有“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局,恰如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咏竹之境,唯有以“破冰”之勇冲破思维桎梏,方能打开振兴新局。面对“理想现实”与“现实骨感”,选调生们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锐气破冰,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着力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部分中,勾画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文明乡风建设和农村移风易俗等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画面,这让我想起王安石“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慨叹,选调生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既做政策推广的“示范员”,更当破除偏见的“破冰者”。面对乡村治理“集体产权量化”“公共事务主导”等“硬骨头”,选调生们与其在办公室“等春来”,不如去地头“追春耕”。政策落地不能“硬灌输”,而要“做示范”。选调生既要当“翻译官”,把文件语言变成方言土话;更要当“领跑员”,用实效打破“经验主义”坚冰。


中央一号文件的“春耕令”已下达,选调生的“责任田”正待开犁。青年干部当以“抢农时”的紧迫感、“精耕作”的工匠心,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上,写下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稼穑书”。(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刘育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