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是连接政策与民心的桥梁,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既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情反馈的“第一线”,用行动传递温暖,推动基层治理。
基层干部是政策话语的“转译器”。面对不同群体,他们总能找到最贴心的表达方式:在农家院坝,用方言把惠民政策讲成活生生的例子;在社区广场,把文件条款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明白账”。某地扶贫干部创新推出“政策口袋书”,把60项惠民政策浓缩成漫画图解,让识字不多的老人也能轻松掌握,这样的智慧正诠释着基层工作的精髓。
基层干部是群众身边的“守护者”。2023年北方洪灾中,河北某镇干部连续72小时泡在齐腰深的水里转移群众;西南山区驻村干部背着药箱翻山越岭,为留守老人送去“健康包”。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解决方案,正是基层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注脚。
基层干部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当千万基层干部用脚步编织成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用真情搭建起党群连心的彩虹桥,我们就能看到政策温度真正转化为群众的幸福刻度。这种“双向奔赴”的基层治理图景,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温暖的底色。
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需要“十八般武艺”傍身。既要懂政策法规的“硬功夫”,也要有心理疏导的“软实力“;既要掌握大数据分析的“科技范”,又要保持走村串户的“烟火气”。就像那位用短视频帮村民卖光滞销苹果的“网红书记”,或是开发“智慧养老”平台,让空巢老人安享晚年的社区主任,他们用创新思维让群众工作焕发新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层干部仍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继续书写新时代的“鱼水新篇”。(定威水族乡人民政府:潘怡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