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从黄旭华看共产党员的“隐身”与“显形”
时间 :   2025-02-25 20:4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黄娜 一审:宁基   二审:陈雄   三审:周满荣

当黄旭华将“人间蒸发”的三十年化作核潜艇的钢铁脊梁时,他或许不曾想到,自己的名字终将被镌刻在共和国的精神丰碑上。这位共产党员用“隐身”与“显形”的辩证法,诠释了何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隐去的是个人功名,显影的是家国大义;藏起的是儿女情长,挺立的是民族脊梁。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恰恰构成了共产党人最深刻的精神密码——在无人知晓处耕耘,在祖国需要时绽放。


隐者之志:将姓名埋进山河经纬


1958年的上海码头,34岁的黄旭华与家人告别时,只说去执行“组织安排的重要任务”。这一转身,就是与亲人三十年的音讯隔绝。在辽宁葫芦岛的荒滩上,他带领团队用算盘打出上万组数据,用玩具模型验证流体力学,用磅秤称量千吨设备。当父亲至死不知儿子去向,当母亲只能通过杂志报道确认儿子身份,黄旭华的选择早已超越个人得失——正如大漠深处的邓稼先、雪域孤岛的王继才、深山林场的塞罕坝人,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都甘愿做“透明”的存在,把姓名刻进祖国的山河经纬。


这种“隐身”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主动的牺牲。在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基地,总工程师姜鹏带领团队在喀斯特地貌中蛰伏十二年,只为捕捉宇宙深处的脉冲信号;在云南独龙江畔,扶贫干部高德荣与世隔绝二十年,用双手凿通出山隧道。他们像深海中的潜艇,无声却坚定地托举着民族的复兴梦想。这种选择印证了马克思的论断:“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显者之责:把忠诚刻进时代答卷


1988年的南海深处,62岁的黄旭华以总设计师身份亲历核潜艇深潜试验。面对“一去不返”的巨大风险,他在下潜前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的豪迈诗句。当潜钟指针突破300米极限时,这位“隐身者”终于以最壮烈的方式“显形”。这让人想起抗疫前线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请战书的医护人员,想起郑州暴雨中组成人墙救出被困群众的普通党员,他们都在关键时刻撕去“隐身衣”,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


“显形”的本质是使命的召唤。黄老书房里悬挂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十六字,恰似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腾。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将生命定格在百坭村的盘山路上;在量子通信领域,潘建伟团队打破技术封锁,让“墨子号”闪耀寰宇。他们的“显形”不是为聚光灯下的荣耀,而是用行动证明:共产党员的忠诚,永远显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显隐之辨:于无声处听惊雷


黄旭华用三十年“隐身”换来的,是让中国核潜艇的“显形”震慑寰宇。这种辩证法在新时代愈发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北斗团队隐姓埋名二十载,终使55颗卫星闪耀苍穹;张富清深藏功名六十年,却在脱贫攻坚战中再披战甲;彭士禄隐于核潜艇与核电站之间,用双重身份守护万家灯火。他们用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隐身”是为积蓄力量,“显形”是为破茧而出,二者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在基层工作中,这种辩证智慧更具现实意义。当社区干部在网格中默默耕耘,当乡村教师在三尺讲台坚守岁月,当技术工人在车间精益求精,他们都在演绎新时代的“显隐之道”:隐去的是浮躁与功利,显现的是责任与担当;藏起的是个人得失,彰显的是初心如磐。正如黄旭华所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每个党员都应成为这样的“矛盾统一体”,在“隐身”中厚植根基,在“显形”时勇挑重担。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从“两弹一星”元勋到当代“逆行者”,从深潜海底的核潜艇到翱翔九天的空间站,共产党人用一次次“隐身”与“显形”的抉择,在时空坐标系中标注出精神的高度。当黄旭华抚摸核潜艇模型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当张桂梅校长贴满膏药的双手推开教室大门,当袁隆平院士在稻田里查看稻穗时的佝偻背影,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真正的丰碑从不矗立在广场上,而是生长在人民心底;伟大的功勋无需鎏金刻字,因为热血早已融入山河。这或许就是共产党员最深沉的爱——甘做暗夜中的执灯者,只为照亮民族前行的航程。(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黄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