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种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也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提供了历史视角,并且强调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认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对传统文化深刻价值的认识和尊重。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质上是对民族根基与灵魂的捍卫。自儒家倡导的仁爱理念,至道家追求的自然和谐观;由唐诗宋词的含蓄雅致,及至元曲与明清小说的世俗风情,每一项文化遗产均系先辈心智的瑰宝,深藏着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及宇宙人生观的深邃理解。这些文化精华,宛若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不仅启迪着中华儿女的心灵世界,而且为我们树立了道德行为的标杆与心灵的慰藉之源。
在传承中创新,是促使传统文化重获生机与活力的核心要素。我们不应将传统文化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而应视其为开放且持续演进的过程。借助现代科技的融合,传统文化能够以更多元化、便捷高效的途径触及广泛受众。例如,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广泛传播传统文化。通过制作高质量的纪录片、综艺节目、短视频等,提升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欣赏水平。通过动漫、影视、书画等作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再创造,推出优秀作品;结合现代科技和生活方式,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
同时,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还需注重教育引导。学校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家庭和社会也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练习、国画欣赏、古诗词朗诵等,让传统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此过程中,强调文化在涵养心性、培育情操方面的作用显得极为关键。文化不仅能够润泽人的精神世界,升华人的道德境界,还能激发个体的创新潜能,促进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应借助教育、传媒等多种途径,大力推广优秀文化,促使更多人认知、接纳并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亦需得到重视,确保他们在成长历程中,能够沐浴在优秀文化的光辉之下,从而塑造出健全的世界认知、人生观念与价值体系。(贵州省从江县秀塘壮族乡人民政府:王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