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已成为共识。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新时代必须回答的课题。
一、唤醒文化基因,打造精神家园
福建土楼推行“非遗活化”计划,将夯土技艺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发沉浸式研学旅游,带动周边村民年均增收8万元。河南新县建立“红色家书档案馆”,组织村民自编自演《大别山烽火》实景剧,既传承红色文化,又形成文旅IP。这些案例揭示:乡村振兴需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连接点,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二、践行两山理论,重塑生态价值
浙江安吉余村通过“生态入股”模式,将竹林碳汇交易收益的60%返还村民,2022年户均增收7000元。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创新“生态管护员”制度,1.7万名牧民变身环保卫士,年收入增加2万元。这种“护生态、富口袋”的实践,为生态脆弱地区提供了振兴样板。未来需加快建立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让生态保护者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
三、数字技术赋能,突破空间边界
江西婺源搭建“5G+VR”古村落保护平台,游客可线上游览明清建筑,相关视频点击量超10亿次,带动线下消费增长300%。河北邢台建设“智慧农业大脑”,通过卫星遥感监测作物长势,帮助农民节本增效20%。数字技术正在打破城乡资源壁垒,为乡村振兴插上“云翅膀”。(剑河县久仰镇人民政府:谭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