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近年来,各地以党建为“红色引擎”,通过强化组织建设、创新治理模式、推动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筑牢基层堡垒,夯实振兴根基。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践表明,通过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建立党员先锋岗、推行“党建+网格”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破解农村空心化、治理碎片化难题。例如,贵州塘约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分散的土地资源整合为集体资产,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这启示我们:只有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嵌入治理单元中,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末梢神经”。
创新治理机制,凝聚发展合力。“枫桥经验”的数字化升级版在多地落地,通过“智慧党建”平台实现群众诉求线上收集、矛盾调解云端处理。江苏昆山周市镇建立“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既传递政策声音,又收集民生需求,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闭环。这种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稳定环境。
融合产业生态,激活内生动力。陕西延安将苹果产业作为“红色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并引入电商直播拓宽销路,2022年带动30万果农增收15%。这证明: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既能盘活资源,又能培育新业态。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党建链”与“人才链”“资金链”协同,让乡村振兴从“输血”走向“造血”。(剑河县久仰镇人民政府:谭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