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苏州相城经开区开展的“换位跑一次”行动引发热议。7名机关干部化身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在车轮飞转与街巷穿行中触摸基层脉搏。这场身份转换的背后,折射出新时代基层治理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深刻转型。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需求,基层干部既要当好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更要成为感知民意的“第一传感器”,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群众期盼,在“代入式”服务中破解治理难题,让“为民服务”从口号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动实践。
以躬身之姿体察民生冷暖,在换位思考中校准服务坐标。基层治理最大的误区,在于将群众诉求简化为统计报表上的数字。若干部始终端坐办公室“遥控指挥”,政策制定就可能成为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苏州干部跟随外卖骑手穿越暴雨送餐,才真切体会到平台算法与交通安全的现实矛盾。这种体验式调研,正是破除形式主义的治本良方。基层干部当建立常态化换位机制,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在送快递时感受平台经济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需求,在摆地摊中把握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痛点,通过自身切实体验,将感知到的温度转化为政策制定的精度,让每项决策都带着泥土的芬芳与人间的烟火。
以破冰之勇打破惯性思维,在制度优化中疏通治理堵点。基层治理的困境源于固化的管理思维。若仅凭经验决策、用旧办法应对新问题,不仅难以化解矛盾,还可能加剧群体隔阂。苏州干部在配送外卖时发现,简单的流程优化就能提升工作效率,这说明打破思维定式是治理升级的关键。基层干部需从实际体验出发,重新审视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合理性。针对新就业群体工作时间灵活的特点,简化办事流程,推动高频服务事项“线上办”“即时办”;面对企业与从业者的权益矛盾,搭建平等对话平台,让各方诉求得到充分表达。通过将“体验清单”转化为“改革清单”,用更灵活的政策回应发展需求,才能让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以长效之功巩固实践成果,在机制创新中构建共治格局。短期的角色转换若不能转化为长效机制,便易沦为“昙花一现”。基层治理的创新需要持续的制度保障,而非一时兴起的“体验秀”。苏州的实践表明,只有将换位体验融入日常治理体系,才能形成持久的改革动力。基层干部需建立常态化参与机制,深入一线倾听民意,将群众反馈纳入考核评价;拓宽沟通渠道,通过线上平台、社区议事会等方式,让新就业群体便捷发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如邀请骑手、快递员担任社区监督员,发挥其熟悉基层的优势。通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治生态,让每个群体都能在基层治理中找到坐标、发出声音、获得尊重。(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门楼街道办事处:仪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