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江县立足特色产业优势,着力挖掘统战领域人才、搭建乡贤活动平台、加强乡贤联络服务,在“引贤才”“聚贤智”下功夫,全力促进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进一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乡贤带动发展产业助增收。乡贤作为熟悉家乡人文环境和资源禀赋的本土人才,他们有人脉、有实力、有眼光、有头脑,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重要力量。深挖新乡贤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在外乡贤回乡创业、回乡投资,助力乡村共富从“简单输血到自我造血”转变。丙妹镇尧等村是一个有着丰富苗绣文化底蕴和苗绣产业基础的村寨,全村有绣娘54名,发展苗绣产业,既能传承民族文化,带动苗族妇女居家就业,又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尧等村乡贤,贵州创和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滚贵灵萌生了回家乡创业带动乡亲致富的想法。经县民宗局、丙妹镇尧等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协调,促成滚贵灵在尧等村建成了“创和・苗绣”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基地。该基地采用“村集体+企业+绣娘”的经营模式,村集体出场地,企业出技术、绣娘订单生产的方式,以苗绣手工体验为亮点,已带动周边村500名绣娘就业,为村集体实现年效益17.5万余元。
乡贤领头让非遗“老手艺”创造“新经济”。西山镇陡寨村乡贤,贵州之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石贤,她以“保护”与“创新”为双翼,始终坚持向当地农村妇女免费教授非遗产品制作技艺,培育非遗传承人。每次培训,石贤先给绣娘展示、讲解公司在各地参加展会、宣传推介非遗文化的经历,讲述大山里的绣品如何经过创新设计卖到世界各地的故事。她先后组织民间艺人队伍50余人到江苏、四川、广东、澳门等地参加文化推介,开拓视野;带领绣娘们走进大学校园,与高校师生一起交流非遗,参观校史馆、聆听大学教授的非遗公开课……这些经历,让绣娘们对自己的传统手艺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在石贤的努力下,公司成功孵化了3位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技能培训覆盖1200余人,带动200名乡村绣娘就业,带出了一批优秀的新型职业手艺人,拥有文化产业品牌2个、产品版权近200项。她积极推动“苗绣出山,手艺进城”,其着力打造的“从黔故事・黔货出山”贵州非遗馆首店在江苏南京5A级景区落地,定位为“贵州民族文化都市会客厅”,通过多种形式与一二线城市消费市场紧密相连,单店一年引流40万人次,营收增加500万元,助力我县非遗文创特色产品和民族文化向外传播。
鼓励乡贤回归,成立乡村共建委员会推广瑶浴产业。引导企业家乡贤与行政村开展结对共建,推进村企携手并肩,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全方位推动乡村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翠里乡高华村今年成立了乡村共建委员会,聘请了在外经商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作为高华村“名誉村长”、文艺创作者等45名乡贤为乡村共建委员会委员,根据乡村发展需求与任务,邀请参与村庄发展共建工作。围绕高华村主导产业瑶浴,委员会成员积极建言献策,帮助村两委进行村庄规划设计和策划。目前已协助村集体成立从江高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挖掘高华瑶浴文化,设计生产了“高华瑶寨”品牌系列产品,共建委员会还将完善村级合作社机制,整合村内“闲钱、闲土、闲房、贤能”资源,把村民有效组织起来,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共建理想乡村模式。截止目前,高华村集体公司签下200万元瑶浴产品订单,首批具备完整资质的高华瑶浴合格产品上线,高华乡村新媒体矩阵创业计划启动;每到寒暑假,高华接待研学团队200多人次,并进行了研学游分红;高华村集体公司从江美俄工业园工厂建成投产,成为从江首家入驻工业园的村集体公司……“我们这个新厂目前建成了一条生产线,预计年产值可达500万元,高华村民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据统计,高华村集体公司成立以来,累计收购村民的瑶浴原料15吨,支付费用80万元,村集体公司的运作让村民共同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增强了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凝聚力,促进了村庄的和谐稳定发展。(从江县委统战部:廖育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