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之道映照为政之要,文风优劣关乎治理效能。中央三令五申强调精简文风,倡导务实高效的公文规范,要求杜绝形式主义文山会海。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仍将文风整治视为“软指标”,存在诸多积弊:有的将文件当作“万能补丁”,空话套话层层叠加,内容虚浮如同空中楼阁;有的奉行“拿来主义”,简单复制上级文件,机械转发而无实际举措;更有甚者,粗制滥造、错漏百出,让公文沦为应付差事的“遮羞布”。此类现象,严重背离中央要求,亟待根治。文以辅政,贵在精准,唯有以“精文”显“真章”,用“实笔”写“担当”,方能让文风革新成为作风优化、效能提升的突破口。
文风顽疾,贻害深远。拖沓冗长的文风损耗行政效能,一份充斥空话的文件,从起草、审核到下发,消耗大量行政资源,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文山”,难以抽身投入实际工作;失真失察的文风误导工作方向,脱离实际的政策表述,极易造成执行偏差,让决策沦为“纸上谈兵”;矫饰浮夸的文风损害政府公信力,满篇官话套话的公文,不仅难以贴近群众,更会让群众对政府工作产生疏离感。更深层来看,不良文风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外在表现,折射出部分干部不愿深入基层、不敢直面问题、不肯真抓实干的消极心态,严重阻碍政策落地见效。
文风之垢,看似文字表象,实则作风沉疴。革除文风积弊,需从思想深处“开刀”,既要精简文字篇幅,更要锤炼务实作风。领导干部要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从一线实践中挖掘鲜活素材,让公文内容“沾泥土”“带露珠”。行文时坚持问题导向,摒弃冗余表述,用数据说话、以案例佐证,做到言简意赅、直指要害。同时,需完善制度约束,建立公文质量考评机制,对内容空泛、形式主义的文件“一票否决”,树立“短实新”的文风导向,推动公文回归服务决策、指导实践的本质功能,以文风之变促作风之新、治理之进。(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刘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