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镇的广袤土地上,红色教育基地与烈士陵园静静伫立,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对于基层党员干部而言,从这些红色资源中汲取力量,是激励自身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强大动力。
红色教育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蕴含着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在剑河县磻溪镇的大广坳战斗遗址,树上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弹孔、山坡上那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弹坑,无不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大广坳战斗中,团长赵雄等145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18师54团”战旗也倒在了战场上,革命先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表现出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基层党员干部身处一线,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工作和各种诱惑,也一定要通过红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红色教育所传承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基层工作中尤为重要。乡镇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工作任务繁杂琐碎。从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矛盾纠纷的调解,到民生政策的落实,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基层党员干部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努力。回顾革命历史,先辈们在缺衣少食、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基层党员干部在乡镇工作中,不抱怨、不推诿,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他们走村串户,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他们为了推动乡镇的发展,加班加点,毫无怨言。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乡镇的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向前推进。
扎根基层、为民服务,是基层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而红色教育所传承的鱼水情深的为民情怀,则是他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是革命胜利的坚强后盾。老百姓们省吃俭用,支援前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革命同志。革命先辈们也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谋幸福。这种深厚的鱼水情,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在基层工作中,党员干部与群众朝夕相处,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为民情怀,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积极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无论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还是解决群众的就业、就医、教育等问题,都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做,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革命精神。在拥有红色教育基地和烈士陵园的乡镇,开展红色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定期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到这些地方参观学习,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同时,还可以邀请老革命家、烈士后代讲述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此外,还可以将红色教育与乡镇的文化建设、乡村旅游等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推动了乡镇的经济发展。
红色教育是激励基层党员干部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基层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红色资源,不断从红色教育中汲取营养,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在乡镇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书写为民服务的新篇章,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剑河县磻溪镇政府: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