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的三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云岭大地,在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与古城石板路上留下的足迹,如一支点睛之笔,为新时代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勾勒出清晰路径。从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到历史文化的璀璨光芒,从产业振兴的务实举措到民族团结的深情寄语,这场考察犹如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提供了破解发展密码的实践范本。以花为媒,以文铸魂,丽江正是通过这一发展逻辑,展现了其“颜值”与“气质”的双重魅力。
花开四季,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在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当习近平总书记听到村民每月收入从4000元到7000元的变化时,脸上的笑容与满园春色交相辉映。这既是对特色农业发展成果的肯定,更是对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诠释。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动能。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产业领航员”,在培育乡村产业新优势的过程中,秉持精工细作的理念,以创新思维赋能产业升级,让传统农业焕发现代活力。要深挖资源禀赋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要全力打造“乡”字名片,让“绿水青山带笑颜”的生态增值,深挖地域特色、践行绿色发展,深入理解“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发展逻辑。也要结合数字技术、康养需求、文化创意等趋势,培育民宿经济、研学基地、云端农场等新业态,真正用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体验留住游客,让乡村振兴动能澎湃,全面开启“农村美”的幸福图景。
古今交融,守护文明传承“新脉络”。当习近平总书记沿着丽江古城的石板路漫步时,目光所及不仅是纳西族民居的飞檐斗拱,还是穿越八百年时空的文明密码。这座“活着的古城”生动诠释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种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现代生活的实践,既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又创造了文旅融合的新范式。广大党员干部要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秉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视态度,守护好民间艺术瑰宝,传承好民族精神血脉,梳理地方文化脉络,让古籍文献“发声”,让民俗技艺“传情”,焕“新”传统智慧,充分释放人文资源的社会效能。同时,还要在精神源头上筑牢文化自觉,主动研读典籍、走访乡野,系统梳理地方文脉,提炼文化精神标识,增强对乡土文明的深层认同,见证传统智慧在新时代迸发的创造力与感染力,使“传承”如同基因烙印般深深铭刻在灵魂深处,转化为代代相守的文化责任,在守护精神家园、传承民族文脉、促进交融发展中彰显文化自信。
美美与共,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在古城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以纳西族大姓“和”字寄语当地群众,期许“和和美美”的生活愿景,这一细节生动体现了“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民族团结发展理念。从贵州的肇兴侗寨到云南的丽江古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党始终将民族地区发展置于全局高度。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观,在丽江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肩负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心声、传递党的关怀,坚持团结与进步并重,与广大基层群众架起连心桥、织密情感网,不断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互通、产业互融、发展互助,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在政策落实中彰显公平,在资源分配中体现温度,在文化交流中增进理解,筑牢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思想根基,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山东省曲阜市委组织部:张合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