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每一步推进,都需紧密围绕“人”这一核心要素。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强,则乡村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既要吸引人才的流入,也要注重人才的留存与发展,方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和繁荣发展。
百年树人,惯以苦心育人才。将相本无种,从“墩墩苗”到“参天大树”,贵在一个“育”字。人才培育工作,并不是“广撒网,择优而从之”,更不是对“好苗子”不闻不问,任其“野蛮生长”,而是要做好全过程服务,从播种时“深耕易耨”,到发芽时“浇水施肥”,再到成材时“修枝剪叶”,都少不了组织的引导和帮助。要摒除“吃大锅饭”“喝大桶水”的泛泛思维,根据人才的性格特点、任职经历、专业优势制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专项历练等不同培养计划,因人而异送上“定制菜”,让人岗更相适。要凝聚各方合力,邀请各行各业专家学者,领军人物加入进来,通过“老帮青”“强带弱”“传帮带”等机制,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乡村人才,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为乡村振兴积蓄力量。
因岗择人,善以慧眼引人才。乡村振兴的潜力,归根究底还是取决于人才资源的厚度。尤其在时代高速发展、百业俱兴的今天,人才引进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当然,引才并不代表“夹到碗里都是菜”“只选贵的、不选对的”,这种“引用脱节”既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开展,也耽误了人才的进步。要坚持需求导向,因岗择人、以事择人,结合当下有缺口、待进步、急创新的行业和岗位,列好需求清单,通过技能考核、测验测评、谈心谈话等方式,将符合条件的人才囊入怀中。既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农业专家、旅游达人,还是电商能手、手工艺人,只要能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都是乡村所需的人才;又要“德才兼备择人才”,把品德高尚、责任心强作为引进人才的重要标准,确保引进的人才不仅有能力,更有担当。
火炼真金,别开生面用人才。乡土人才作为乡村振兴中一支独特且关键的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乡村的土地、人文和发展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洞察,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能,能精准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是乡村振兴的“宝藏”资源,合理使用乡土人才,方能充分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要勇于打破“唯学历论”“排资论辈”的“隐形规则”,放手放权、为人才松绑,把实际能力和业绩贡献放到首位,将真才实干的人才选出来、用起来,使更多的优秀乡土人才走到台前,赋予他们对技术路线的决定权和资源的支配权,确保关键人才在关键岗位上,避免受到过多的外部干扰,筑牢人才发展的新高地。同时,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和能力优势,为其搭建广阔的创业、创新发展平台,及时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显身手。(中共青州市委组织部:吕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