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具体部署。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于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全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全面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创新方式提升,激活乡村建设新动能。
自治为基,激活村民参与“源动力”。科学划分网格,以100户左右为单元,划分治理网,以100米左右为单位划分联户体。以网格为单位,落实网格员、联户长、志愿者等基层力量,当好政策宣传员、卫生监督员、群众服务员。设立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完善村规民约,创设积分制,将勤俭节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纳入村规民约和村民积分制的内容。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引导村民有效发挥主体作用,广泛调动村民参与建设和美乡村的积极性。
法治为纲,增添乡村治理“正能量”。建设完善法治阵地。打造省、州“民主法治示范村”,通过建设法治广场、法治宣传栏、法治宣传标语、法治图书角、文化艺术墙等以点带面普及法治教育。积极走村入户播放警示教育片和法治电影,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力量,通过案例重现、视频播放等方式,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引导群众知晓法律法规、守好法律红线。培育学法用法示范户和法律明白人组建普法宣传队伍,开展“普法到田间地头”“法治进校园”等宣传活动,利用“榕易谈”“院坝会”“法治进万家”等方式,通过红色图书角、法治文化长廊、上门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
德治为先,打造淳风化俗“舒适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村民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资源,在重要节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孝老爱亲等宣传活动。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最美村民”“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培育良好的家风家教,以身边人、身边事等鲜活事例,营造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引导群众自觉成为道德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凝聚“乡贤”“五老”“巾帼志愿者”“青年先锋队”等主导力量,依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通过挖掘、深化家族传承、道德规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乡村故事,持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增强群众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仁里乡人民政府:王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