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假律师”行骗的现象引发关注。据《工人日报》12月27日报道,一些“假律师”花言巧语骗取中老年打工者“代理费”,金额从600元至2000多元不等,收款后便拉黑受害人。这种行径不仅损害了中老年打工者的合法权益,更破坏了社会的法治环境和信任基础,必须予以严打。
中老年打工者本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城市建设中挥洒汗水,为经济发展默默奉献,却因法律知识相对欠缺、防范意识较弱等原因,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眼中的“肥羊”。“假律师”利用他们渴望法律庇护、寻求法律帮助的心理,打着“专业律师”的幌子行骗,这无疑是在打工者权益保护的道路上设置了一道道危险的陷阱,让他们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更加艰难,严重践踏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从社会法治环境来看,“假律师”的存在就像一颗毒瘤,扰乱了正常的法律服务秩序。律师作为法律专业人士,本应肩负着维护公平正义、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重要职责。然而,“假律师”的行骗行为,却让真正需要法律帮助的人对律师行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如同在一潭清水中搅起了泥沙,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公信力。长此以往,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也会受到影响,这对法治社会的建设无疑是巨大的阻碍。
同时,这种行为也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基础。信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假律师”的欺诈行为就像一把利刃,切割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当人们对所谓的“律师”都不敢轻易相信时,社会的信任链条就会断裂,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
要严打“假律师”,维护好打工者的钱袋子,需要多管齐下。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堵塞法律漏洞,让“假律师”无机可乘。对于冒充律师行骗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惩,提高违法成本。其次,要加强对律师行业的规范管理,严格律师执业准入门槛,加强对律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律师队伍的纯洁性和专业性。
此外,还应加强对中老年打工者的法律知识普及和防骗宣传。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让他们能够识别“假律师”的伎俩,避免上当受骗。同时,建立健全援助渠道,为打工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真正的法律帮助。
严打“假律师”,维护好打工者钱袋子,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关乎法治社会建设,关乎社会信任基础的维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让“假律师”无处遁形,让打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