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以八项规定精神为引领 答好基层主题教育“必答题”
时间 :   2025-04-09 19:1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粟明月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十余年磨一剑,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涤荡“四风”的利剑,然而,在基层这片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让主题教育真正落地生根,仍是摆在各级干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当前,部分地方仍存在“学归学、做归做”的割裂现象,暴露出作风建设深水区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破解这一困局,唯有以八项规定精神为纲,在思想淬炼、制度创新、监督闭环和民生答卷上持续发力。


思想破冰不能止步于“抄笔记”。某地督查发现,个别乡镇主题教育台账精美,但干部对八项规定具体条款一问三不知,这种“笔尖上的落实”折射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填鸭式灌输”,而需激活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近年来,不少地区探索“行走的党课”,组织干部在田间地头重温焦裕禄治沙精神,在老旧社区体悟杨善洲公仆情怀,让八项规定精神与红色血脉共振,这种“沉浸式教育”启示我们,只有把“为民务实清廉”的抽象要求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实践场景,才能在干部心中种下真信笃行的种子。


制度创新须直击“中梗阻”病灶。某县曾出台二十项基层减负举措,但年终考核时仍要求报送上百张表格,这种“制度空转”现象警示我们,建章立制不能停留在文件层面,当前亟需建立制度效能评估机制,对“文山会海反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顽疾实施动态监测。例如,某省推行的“基层减负观察点”制度值得借鉴,通过设立100个村级监测站,实时收集制度执行中的“卡点”,倒逼上级部门调整不合理考核指标。这种“基层视角”的制度设计,正是八项规定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实践。


监督闭环要打破“稻草人”困局。近期曝光的某地“农家乐里的公务宴请”事件,暴露出“四风”问题隐形变异的新动向,破解监督失灵,需构建“三镜效应”——用好党纪法规的“显微镜”,对“一桌餐”“快递送礼”等隐形腐败精准识别;架起群众监督的“广角镜”,通过“扫码吐槽”“村务直播间”拓宽监督渠道;擦亮技术监督的“透视镜”,运用大数据分析公车轨迹、消费记录等异常信息。某市纪委监委开发的“四风”问题智能预警系统,半年内就发现异常线索132条,彰显科技赋能监督的威力。


民生答卷重在破除“盆景式政绩”。主题教育成效如何,群众感受最直接。某贫困村曾斥资百万打造“示范庭院”,却让村民背上沉重债务,这类“刷白墙”式的面子工程,与八项规定精神背道而驰;反观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之所以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坚持“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当前,各地在主题教育中涌现出“民情茶馆”“星空夜话”等创新载体,干部在板凳会上听牢骚、在项目现场解难题,这种“沾泥土”“带露珠”的实践,正是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的生动注脚。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基层主题教育既不能搞“一阵风”式的运动化操作,也不能陷入“新瓶装旧酒”的循环,唯有以八项规定精神为标尺,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方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正如黄河流域“压茬推进”的生态治理,作风建设也需要“茬茬种、年年耕”,唯有如此,才能让主题教育在基层沃土上结出累累硕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头活水。(蓝田镇人民政府: 粟明月、 杨袁晓雲)